烟萝一径通,宴坐白云中。
树影晴浮水,秋声半在空。
疏钟山际月,高枕竹边风。
竟夕浑无寐,清谈对远公。
烟萝一径通,宴坐白云中。
树影晴浮水,秋声半在空。
疏钟山际月,高枕竹边风。
竟夕浑无寐,清谈对远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超然的山林隐居图景。诗人步入一条被烟雾缭绕的路径,最终抵达一处白云环绕的静谧之所。通过“宴坐”二字,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在此处的闲适与自在。四周树木的影子在水面轻轻浮动,秋日的声响似乎有一半飘荡在空中,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幽深的氛围。
接着,远处传来稀疏的钟声,与山间悬挂的明月相映成趣,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禅意。而“高枕竹边风”,则将诗人的栖息之地描绘得更加自然和谐,竹林轻摇,微风拂面,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拥抱。
最后,“竟夕浑无寐,清谈对远公”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彻夜未眠的情景,更暗示了与远方高僧的深入交谈,使得整个夜晚充满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启迪。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情感的微妙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汀柳青黄野花白,村巷家家作寒食。
暖风吹尽纸钱灰,泪落春烟收不得。
村西町疃溪湾路,长记门前白杨树。
廿年不见泉下人,有酒空浇树边土。
人言贤者有子孙,我家兄弟今具存。
生儿莫断诗书种,继尔长原忠孝门。
维西列万国,有土此有人。
孰是无继立,而能治其民。
佛化大无外,万有入弥纶。
衣冠杂诞谲,莫不悉来宾。
东方九州地,文治亦相因。
岂知五经表,各自叙彝伦。
斥鴳讥南运,舜英疑大椿。
扩充固有道,一视归同仁。
美利在于人,翕张随所如。
上焉有好者,天下将同趣。
宣尼常罕言,防源知在初。
魏罃问利国,孟子亦回车。
沛公田舍夫,萧何刀笔胥。
提剑入咸阳,仅收其图书。
谋生诫止足,制用自可馀。
横流竟莫返,举世无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