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登中梁山·其二》
《登中梁山·其二》全文
宋 / 李儒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路入梁州如砥平,登高远目更增明。

霜清木落千山瘦,潦尽江空一水横。

岁稳未宽忧国志,时危转切望乡情。

英雄千载兴王地,孺子堪怜此曳兵。

(0)
注释
路:道路。
入:进入。
梁州:古代行政区划名。
如砥平:像磨刀石一样平坦。
登高:爬上高山。
远目:远望。
增明:视野更加开阔明亮。
霜清:秋霜使空气清新。
木落:树叶凋零。
千山:众多的山峰。
瘦:清瘦,形容山峰线条分明。
潦尽:积水退尽。
江空:江面空旷。
一水横:只剩一条水平线。
岁稳:岁月安宁。
未宽:并未减少。
忧国志:忧虑国家的心志。
时危:时局危险。
转切:更加深切。
望乡情:思念家乡的情感。
英雄:英雄人物。
千载:千年。
兴王地:开创王朝的地方。
孺子:平民百姓。
堪怜:值得怜悯。
曳兵:拖着兵器,比喻生活困苦。
翻译
道路进入梁州平坦如砥石,登高远望视野更加开阔。
秋霜洗净树木,群山显得更加清瘦;江水退去,只剩一条水平线。
岁月静好,但忧虑国家的心并未放松;时局艰难,思乡之情更为深切。
这里是英雄辈出、开创基业的地方,令人怜悯的是如今百姓拖着兵器,生活困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中梁山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慨。"路入梁州如砥平",通过对比,以“砥”这一坚硬平坦的物体来形容道路的平缓,表明诗人行走在通往梁州的大道上,心中充满期待与向往。

接着,“登高远目更增明”,则是说当诗人攀登至高处,视野更为开阔,所见之景象也更加清晰。这里的“明”字,不仅指肉眼所能及的景色,也暗示了心灵上的豁然开朗。

"霜清木落千山瘦"一句,诗人观察到秋后的自然界,树木因寒霜而叶尽脱落,使得群山显得更加单薄和枯萎。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情怀。

"潦尽江空一水横",则是说江河在秋末之后,水量大减,原本汹涌澎湃的江面变得空旷,只剩下一线流水横贯其中。这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中对丰收与贫瘠、兴衰更迭的感慨。

"岁稳未宽忧国志,时危转切望乡情",表明诗人虽然年岁渐长,但对于国家的忧虑并没有减轻。尤其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家国的担忧变得更加迫切和深重。

"英雄千载兴王地,孺子堪怜此曳兵",诗人感慨于英雄们建立基业、兴盛一方的艰难历程,以及那些年幼的孩子不得不随军征战的悲哀。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更迭中的无奈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国之情、怀乡之思以及对英雄事业与战争后果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李儒用
朝代:宋

宋平江府人,字仲秉,号练溪。宁宗嘉泰二年进士。长于《春秋》。朱熹帅长沙时,与邑人吴雄同受业于门,往复辨难。有《理致集》。
猜你喜欢

送侯大将军姊丈出镇贵阳·其一

春草沅江万里程,十年旌节下神京。

韬钤自握轩辕阵,鼓角重开骠骑营。

鲁国诸生曾避席,汉家飞将久知名。

灯前把酒犹相问,不信封侯事果成。

(0)

送唐抑所太史册封郑藩

三荣天人汉大儒,亲衔尺一下周庐。

红亭斜日乘槎外,紫殿春深视草馀。

斗畔星潢开使节,河阳花柳过仙舆。

贤王若问兰台史,已列先朝讽谏书。

(0)

冬日徐检庵殿读北上过访

契阔人间未易论,劳君越陌枉相存。

尺书久绝南天雁,斗酒犹销别日魂。

欲笑子牟怀魏阙,曾随方朔隐吴门。

鸾扉旧侣应垂问,窃吹青山是主恩。

(0)

除夕呈二兄

乡闾风土弟兄居,冉冉年光岁又除。

胜里金花聊共赏,尊中柏叶肯教虚。

居邻碧海三山路,交绝长安七贵书。

犹有谢家辞翰在,春山游眺许谁如。

(0)

夏日饮表弟刘敬宇水亭四首·其一

水际芙蓉馆,芳辰每见招。

车停林外雨,人过竹边桥。

树影侵杯动,花香入眼飘。

坐来閒白羽,秋气已萧萧。

(0)

送方胥成山人南游淮上

君行复几岁,今夕问归舟。

客久黄金尽,天寒白露秋。

寸心酬侠气,斗酒结离愁。

莫叩淮南幕,中丞抱国忧。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李鸿章 岑安卿 施肩吾 曹雪芹 江淹 廖刚 严羽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高攀龙 吾丘衍 陈陶 谢灵运 张养浩 曹唐 孙思邈 王贞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