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开金匮集群贤,花药春风坐榻连。
藏史著书归苦县,祠官侍礼在甘泉。
羁闲系马阶前地,怅望飞鸿树杪天。
岂必知音当代少,众中时一鼓琴弦。
昔开金匮集群贤,花药春风坐榻连。
藏史著书归苦县,祠官侍礼在甘泉。
羁闲系马阶前地,怅望飞鸿树杪天。
岂必知音当代少,众中时一鼓琴弦。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文人雅集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沉的历史感。诗人姚鼐通过“昔开金匮集群贤”这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仿佛那辉煌的过去仍在眼前,群贤毕至,共聚一堂,享受着春风中的花香与药味,坐榻相连,共享知识与智慧的盛宴。
“藏史著书归苦县,祠官侍礼在甘泉。”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文人的学术追求与精神境界。苦县与甘泉,分别代表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化的繁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古代学者们不懈探索、著书立说的敬仰之情。
“羁闲系马阶前地,怅望飞鸿树杪天。”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诗人独自一人,马儿悠闲地站在台阶前,他抬头望向天空,似乎在寻找着某种寄托或答案。这种情境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也暗示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感慨。
最后,“岂必知音当代少,众中时一鼓琴弦。”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乐观与自信。即使在当今时代,真正的理解与共鸣或许不易寻得,但诗人相信,在人群中,总会有那么一刻,能够拨动心灵的琴弦,引发共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