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耽幽寂,佳境辄寻历。
凭舆忆旧游,题诗应在壁。
鸟啄柏子落,僧引泉花滴。
已去闻钟声,半在云中击。
一向耽幽寂,佳境辄寻历。
凭舆忆旧游,题诗应在壁。
鸟啄柏子落,僧引泉花滴。
已去闻钟声,半在云中击。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慈云寺的探访与回忆,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的融合。首句“一向耽幽寂,佳境辄寻历”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美好景致的深深喜爱和追求,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接下来,“凭舆忆旧游,题诗应在壁”则暗示了诗人曾多次造访此地,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诗篇,体现了他对这个地方深厚的情感。
“鸟啄柏子落,僧引泉花滴”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慈云寺周围自然环境的静谧与生机。鸟儿啄食柏子,泉水滴落,这些细微的声音与景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僧侣们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已去闻钟声,半在云中击”则以钟声为线索,进一步深化了对慈云寺的描绘。钟声悠扬,穿越云层,既象征着佛法的深远与超凡,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这不仅是一次对物理空间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体验,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慈云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离宫峙赤阪,国主开秋会。
殿香黄花前,池明丹枫外。
群胡掉臂来,牛酒肆啖嘬。
先生独微叹,霜英谁解秽。
横滨有名园,林谷颇映带。
花时不辞客,异种亦不卖。
川和尝一往,其盛又数倍。
中途遇雷雨,当垆笑我辈。
不如坐寒斋,一月可相对。
从渠各烂漫,妍丑置弗怪。
虽然不解饮,旷怀天所醉。
人生何者难,难在同臭味。
使我重怀人,斜街来梦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