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双不借,已办一莫难。
背剑嗟锈铗,腰瓢独金丹。
岁晏乃得子,劳作青眼看。
行矣各努力,岁月飒已残。
我穿双不借,已办一莫难。
背剑嗟锈铗,腰瓢独金丹。
岁晏乃得子,劳作青眼看。
行矣各努力,岁月飒已残。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名为《赠紫岩潘庭坚四首·其一》。诗中通过对物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我穿双不借,已办一莫难。” 这两句开篇便展现了诗人的自信与能力,他穿着自己所织的布衣,不需要向别人借用,这“一莫难”可能指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是一种技艺,表明诗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背剑嗟锈铗,腰瓢独金丹。”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的豪迈与坚韧不拔的品格。背负着佩剑,即便是剑身锈蚀,也无损其锋利;腰间挂着一个小巧的瓢,内盛着“金丹”——象征着精神上的宝贵和纯净。
“岁晏乃得子,劳作青眼看。” 这两句转换了语境,从个人修为转向对后代的期许。诗人在年老时才有了孩子,这个“子”代表着希望与传承;而“劳作青眼看”则是说诗人用充满期待和辛勤工作的眼光去关注这个新生命。
“行矣各努力,岁月飒已残。” 最后两句则是对朋友或同路人的勉励。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生活的道路上,都要坚持自己的方向,继续前进,因为时光匆匆,岁月易逝。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物象和情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情深厚的情感。
尼父道不行,喟然念泰山。
空垂六经文,不睹西周年。
七十二君代,乃有封禅坛。
书传多荒忽,谁能信其然。
既尝小天下,复观邃古前。
羲黄与尧舜,荡灭同云烟。
社首卑附地,徂徕高摩天。
下视大海旁,神州自相连。
天地有变亏,何人得升仙。
遗弓名乌号,桥山葬衣冠。
末世久浇讹,孰探幽明原。
三万六千年,山崩黄河乾。
立石既巳刓,封松既已残。
太阳不东升,长夜何漫漫。
哀哉一颜渊,独立瞻吴门。
疲精不肯休,计画无崖垠。
复有孟子舆,眷眷明堂言。
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
上采黄金成,下塞宣房湍。
何时一见之,太息徒潺湲。
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
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
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
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
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
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
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
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
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
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
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
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
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
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
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
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
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
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
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
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
拜埽十八陵,还归奉高堂。
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清·顾炎武】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拜埽十八陵,还归奉高堂。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https://shici.929r.com/shici/ckHTNcW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