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携访菊每淹留,看到高斋兴倍幽。
君亚渊明能啸傲,我惭平子赋离愁。
一帘傲骨争为杰,四座清芬况是秋。
漫说东篱多异种,依然花县旧风流。
相携访菊每淹留,看到高斋兴倍幽。
君亚渊明能啸傲,我惭平子赋离愁。
一帘傲骨争为杰,四座清芬况是秋。
漫说东篱多异种,依然花县旧风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赤溟表兄一同拜访檗持兄的高雅场景,着重展现了赏菊之乐与文人雅士的风度。首句“相携访菊每淹留”,生动地刻画了友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每次探访都流连忘返。接着,“看到高斋兴倍幽”一句,不仅赞美了高斋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主人待客之雅致。
“君亚渊明能啸傲,我惭平子赋离愁。”这里将诗人自己与陶渊明、曹植两位古代文人进行了对比。陶渊明以隐逸著称,曹植则以《洛神赋》中的深情著称,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既表达了对两位先贤的敬仰,也暗含了对自己情感表达的谦逊。
“一帘傲骨争为杰,四座清芬况是秋。”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赏菊的氛围,菊花在帘内竞相绽放,展现出不屈的傲骨,而四周弥漫的清香,更增添了秋天的韵味。这里的“傲骨”不仅指菊花的形态,也象征着文人的坚韧品格。
最后,“漫说东篱多异种,依然花县旧风流。”诗人以东篱典故,即陶渊明爱菊的典故,来强调尽管菊花种类繁多,但这里的赏菊活动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风雅与情趣。全诗通过对赏菊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美的共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