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最佳处,深藏叠嶂间。
只须一两屐,更入数重山。
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
林泉未厌客,风雨不教还。
闻说最佳处,深藏叠嶂间。
只须一两屐,更入数重山。
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
林泉未厌客,风雨不教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谷之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闻说最佳处,深藏叠嶂间。”开篇即设定了一种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境界,"叠嶂"形容山势层叠、连绵,这里指的是峨眉山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闻说”二字,传达了对这处所谓“最佳处”的渴望和向往。
“只须一两屐,更入数重山。”这里的“屐”是古代劳动人民登山用的木鞋,"一两屐"则意味着不远的距离。诗人用这个细节来表达想要更深入地探寻这片山林的愿望。“数重山”强调了山势的复杂和深邃。
“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这一句通过对竹木结构和藤蔓攀爬难度的描写,再次突出了山区环境的幽深与险峻。"架竹"可能是指依托在竹丛间的小道,而“犹渡”则形容其狭窄;"垂藤"则形象地表现了攀爬的艰难。
“林泉未厌客,风雨不教还。”最后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对人的吸引力和不愿离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渴望长久停留。"林泉"指的是森林与溪流,这里的“未厌客”意味着它们总是能够吸引并容纳旅人;"风雨不教还"则更进一步地表现了诗人即使在恶劣天气中,也愿意留在这片山林中,不愿被迫离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