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庵深掩两三峰,白发从渠自不公。
但有孙同开口笑,纵无檄亦愈头风。
鸢肩火色非吾事,牛背烟霏在眼中。
要识之无堪底用,归锄荷月且扶翁。
一庵深掩两三峰,白发从渠自不公。
但有孙同开口笑,纵无檄亦愈头风。
鸢肩火色非吾事,牛背烟霏在眼中。
要识之无堪底用,归锄荷月且扶翁。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岳的作品,名为《转孙初生程弟有诗次韵时予头风适愈》。诗中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一庵深掩两三峰,白发从渠自不公。"
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隐居之所,是一间深藏在两三座山峰之间的小屋。"白发从渠"表明诗人已经年迈,而"自不公"则是指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公平无私,诗人对此有着自己的感慨。
"但有孙同开口笑,纵无檄亦愈头风。"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在孙子的陪伴下,他感到十分快乐。即使没有华丽的宴席,只要孙子一笑,他的头风也似乎随之好转。
"鸢肩火色非吾事,牛背烟霏在眼中。"
这里写的是诗人对外界喧嚣的漠视和自己的生活状态。"鸢肩火色"可能指的是远方山峰上升起的火光,但那不是诗人关心的事。"牛背烟霏"则是形容农事的景象,这些都在诗人的眼中,是他所观察到的自然界和农村生活。
"要识之无堪底用,归锄荷月且扶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对现实的某种不满。在"要识之"中,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认知或理解,而"无堪底用"则是说这种认知难以达到,或者没有实际的应用。"归锄荷月且扶翁"则是在表达诗人希望能够回归到一个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去。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述,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鲞鹤嫌肥,鲥羹欠脆,江豚未许同族。
巧配雌雄,常容妾媵,不仅双双比目。
半七西施乳,休忘记、沼吴心毒。
厨娘仔细调羹,莫听粉郎催促。
命薄说教拚了,恁下箸又停,几遍猜惑。
灶扫媒尘,盆倾豆水,更验红丝钗足。
黯黯江洲外,问几寸、芦芽抽绿。
斟得春醪,重歌摸鱼儿曲。
红绽葵榴,翠添榆柳,佳节喜遇新晴。
清幽池馆,一棹小舟轻。
坐看新荷泛水,蓦忽地、娇啭流莺。
间关舌,醒人心目,欲去又迟行。喧声。
来隔浦,龙舟竞渡,锦夺标争。
看时妆艳丽,画舫鲜明。
追想当年此景,西子湖、泣荐离觥。
伤心事,沉湘殉粤,今古恨难平。
劲骨天成,又恰遇、劫馀时候。
经几多、涛惊浪怒,风狂雨骤。
侠概自夸巾帼少,高怀肯让须眉有。
耐冰霜,六十四回春,人依旧。强与健,凭天佑。
富与贵,谁能久。更柏叶添香,梅花酿酒。
稚子庭前斑戏彩,老亲堂上庞眉寿。
听风雷,早动蛰龙孙,欢春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