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然斜去和天晓,夜火相惊事已虚。
春信写来无款识,东君胸次亦恢疏。
最难读似成文蠹,不乱行如水上鱼。
勿讶羲之笔神骏,换鹅瘗鹤是临书。
划然斜去和天晓,夜火相惊事已虚。
春信写来无款识,东君胸次亦恢疏。
最难读似成文蠹,不乱行如水上鱼。
勿讶羲之笔神骏,换鹅瘗鹤是临书。
这首诗以雁字为题,描绘了雁群在天空中划出的轨迹与天边拂晓的景象,充满了自然界的灵动与诗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
首句“划然斜去和天晓”描绘了雁群在晨光初现时,划过天空的动态美,仿佛与天边的黎明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壮丽的画面。接下来,“夜火相惊事已虚”则通过想象夜晚雁群间的互动,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短暂,引人深思。
“春信写来无款识,东君胸次亦恢疏”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雁群的迁徙比作春的信息传递,暗喻着自然界的规律与生命的循环。同时,诗人巧妙地将“东君”(春神)与雁群的行为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自然界秩序的赞美。
后半部分“最难读似成文蠹,不乱行如水上鱼”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雁群的飞行轨迹比作文字中的笔画,既表现了雁群飞行的有序与美感,也隐含了对自然界中微妙平衡的思考。最后,“勿讶羲之笔神骏,换鹅瘗鹤是临书”以王羲之的书法和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相通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之间相互启发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群迁徙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语言流畅,意象丰富,富有哲理,是一首充满意境和深度的作品。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