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脚如丝苦未收,凉深五月尽披裘。
一方坐对堂坳水,万里心悬瓠子流。
底事孤萤明入夜,最怜百草烂先秋。
三间老屋浑防塌,可笑先生不自谋。
雨脚如丝苦未收,凉深五月尽披裘。
一方坐对堂坳水,万里心悬瓠子流。
底事孤萤明入夜,最怜百草烂先秋。
三间老屋浑防塌,可笑先生不自谋。
这首《苦雨》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连绵不断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困苦与无奈。
首句“雨脚如丝苦未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丝细密,仿佛永无止境,给人以深深的压抑感。接着,“凉深五月尽披裘”一句,将时间背景设定在五月,却已深秋之感,通过穿着厚重的裘衣来表现天气的寒冷,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一方坐对堂坳水,万里心悬瓠子流”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诗人独自面对室内积水的场景,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内心对远方洪水泛滥的担忧,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牵挂。
“底事孤萤明入夜,最怜百草烂先秋”中,“孤萤”与“百草”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虽微弱却顽强地照亮黑暗,后者却在秋天还未真正到来时便已凋零,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脆弱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规律的感慨。
最后,“三间老屋浑防塌,可笑先生不自谋”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自嘲,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困境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体而言,《苦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