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选择耳圆通,窍在无思自应中。
此观若成何以验,人嘲人赞响排空。
六根选择耳圆通,窍在无思自应中。
此观若成何以验,人嘲人赞响排空。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读寒山子诗漫题十二绝》之二。董其昌是中国明朝晚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对禅宗思想有着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因此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六根选择耳圆通,窍在无思自应中”这两句,表达了对于禅宗修行中“耳根圆通”的理解。所谓“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和认知能力;“耳根圆通”则是指通过听觉,达到内心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即在听闻一切声音时,能够不被外物所扰,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和。这里的“窍在无思自应中”,则进一步强调了在没有刻意思考的情况下,自然地与世界万物相呼应,体现了禅宗中“无为而治”的境界。
后两句“此观若成何以验,人嘲人赞响排空”则表达了对于修行成果的检验标准。诗人提出,如果一个人达到了某种境界或理解,那么这种成就是否真实,是否为他人所认可,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个人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以及是否能真正地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里“人嘲人赞响排空”形象地描绘了外界评价的虚无,强调了自我内心世界的纯净与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深刻领悟,展现了董其昌对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于个人修行成果的独到理解。
书帙省淹留,人间事,一笑不须愁。
红日半窗,梦随蝴蝶,碧云千里,归骤骅骝。
酒杯里、功名浑琐琐,今古两悠悠。
汉代典刑,萧曹画一,晋朝人物,王谢风流。
冠盖照神州。春风弄丝竹,胜处追游。
诗兴笔摇牙管,字字银钩。
遇美景良辰,寻芳上苑,赏心乐事,取醉南楼。
好在五湖烟浪,谁识归舟。
梧桐叶彫辘轳井,万籁不动秋宵永。
金杯泻酒滟十分,酒里华星寒炯炯。
须臾蟾蜍弄清影,恍然不是人间景。
金波淡荡桂树横,孤在玻璃千万顷。
玻璃无限月光冷,澒洞一色无纤颖。
清风䬃䬃四坐来,吹入义黄醉中境。
醉中起歌歌月光,月光不语空自凉。
月光无情本无恨,何事对我空茫茫。
我醉只知今夜月,不是人间世人月。
一杯美酒蘸清光,常与边生旧交结。
亦不知天地宽与窄,人事乐与哀。
仰看孤月一片白,玉露泥泥从空来。
直须卧此待鸡唱,身外万事徒悠哉。
雨初晴,江山景色新鲜。
乍艳阳,春光美丽,见郊原、芳草芊芊。
睹梨花、轻笼淡月,闻松声、冷和清泉。
风细池塘,帘垂院落,晓莺啼唤柳含烟。
更叠翠山屏如悄,时物笔难传。
谁能悟,韶华不久,人世非坚。
走红尘、何曾返照,损气神、虚度流年。
竞锥刀、如蝇见血,恋妻男、似蚁争膻。
火宅忧煎,情波出没,四生六道不知还。
任千劫轮回贩骨,迷了本灵源。
聪明客,诸缘放下,闲里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