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度榆林,饮马长城窟。
旧传窟边多白骨,云是秦时筑城卒。
窟中泉已清,无复昔时腥。
不见古人迹,空照今人形。
征马往来少曾断,饮处才乾看又满。
长城今在疆域中,马来不绝泉无穷。
淩晨度榆林,饮马长城窟。
旧传窟边多白骨,云是秦时筑城卒。
窟中泉已清,无复昔时腥。
不见古人迹,空照今人形。
征马往来少曾断,饮处才乾看又满。
长城今在疆域中,马来不绝泉无穷。
这首诗名为《饮马长城窟》,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诗中描绘了清晨穿越榆林,饮马于长城窟的情景,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句“凌晨度榆林,饮马长城窟”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晨行军图景,战士们穿越榆林,来到长城下的水窟旁饮水。接着,“旧传窟边多白骨,云是秦时筑城卒”,诗人通过传说引入历史背景,长城的建造者秦朝士兵的遗骸,与眼前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窟中泉已清,无复昔时腥”描述了泉水的清澈,不再像过去那样腥臭,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接下来,“不见古人迹,空照今人形”则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下现实的反思,古人已逝,唯有今日之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
“征马往来少曾断,饮处才乾看又满”描绘了长城边征马频繁饮水的场景,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坚韧。最后,“长城今在疆域中,马来不绝泉无穷”总结了主题,长城依旧屹立,水源不断,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自然的永恒。
整首诗通过描绘饮马长城窟的场景,融合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哲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