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自然名,诘我自然理。
至理本无言,有言已非是。
畏隹时怒号,厉风从何起。
晚得复怒生,春雨果谁使。
使然与不然,万化谁与纪。
君诘我不知,不如两忘已。
君苟未忘言,请问柱下史。
子以自然名,诘我自然理。
至理本无言,有言已非是。
畏隹时怒号,厉风从何起。
晚得复怒生,春雨果谁使。
使然与不然,万化谁与纪。
君诘我不知,不如两忘已。
君苟未忘言,请问柱下史。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何梦桂所作,名为《送自然子夏德甫》。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惆怅和哲学性的自然观念。
"子以自然名,诘我自然理":开篇即提出自然的名号与自然的道理相问,这里“自然”既可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也暗示了人生的无为而治。诗人通过提问,将友人的名字与哲学理念联系起来,彰显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
"至理本无言,有言已非是":这是说最高的道理原本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一旦有所言论,就已经偏离了真正的自然之道。这里体现了儒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思想,以及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之意。
"畏隹时怒号,厉风从何起":诗人通过对自然界某种剧烈现象的描述(如暴风骤雨),表达了内心的激动与不安,这里的“怒号”和“厉风”,既可以理解为外在自然景观,也可暗喻人生中的困顿。
"晚得复怒生,春雨果谁使":诗人继续探讨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将个人的情感变化与季节更迭相联系。这里“晚得”意味着不易获得或理解,而“复怒生”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使然与不然,万化谁与纪":这一句强调了自然界中事物的无常和变化多端,以及人类对于这些变化所持的态度。诗人通过提问,反映出人们面对自然万象时的困惑与探索。
"君诘我不知,不如两忘已":在朋友的质询下,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知,并提出一种超脱的态度,即不去计较是非,让世间纷扰随风而去。
"君苟未忘言,请问柱下史":最后一句,诗人邀请朋友若记得此次对话,就向那位隐居在柱下的隐者(古代称学者或文士)请教。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暗示了对传统智慧的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道家、儒家的哲思,以及宋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诗人探讨了生命的真谛与宇宙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珍视和期待。
前山后山梅子雨,屯云日夜相吞吐。
长林绝壑望不到,时有樵归说逢虎。
奔溪朝来忽怒涨,夹岸柳梢馀尺许。
屋头未放浓岚散,苦忆清风汎琼宇。
客行落此乱山中,但欲寻人诉羁旅。
比邻邂逅得清士,眉宇津津佳笑语。
杯行起舞出新句,我气已衰聊复鼓。
明年与君杭太湖,扁舟踏浪不踏土。
沉沉玉柱閟仙扃,矫矫虹梁浮水府。
目力无穷天不尽,却笑向来谁缚汝。
年年佳节歌式微,秋浦片帆还欲飞。
万里蜀魂思远道,九歌楚调送将归。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晖。
细撚黄花一枝尽,霏霏金屑满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