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照海倏成空,脆薄原知不耐风。
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
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终。
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
倚天照海倏成空,脆薄原知不耐风。
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
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终。
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代初期的诗人陈宝琛所作的《感春四首(其三)》。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同时也寓含了人生的感慨。
首句“倚天照海倏成空”,形象地写出春天阳光明媚,照耀海面的壮丽画面,但转瞬即逝,暗示世事无常。接着,“脆薄原知不耐风”借物喻人,表达人生如脆弱之物,难以抵挡岁月的风雨。
“忍见化萍随柳絮”进一步描绘春天的变化,柳絮飘飞,萍踪难定,象征生命的无常和漂泊。“倘因集蓼毖桃虫”则寓言谨慎之意,告诫人们要像对待害虫一样警惕生活中的困难。
“到头蝶梦谁真觉”暗示人生如梦幻泡影,难以把握真实;“刺耳鹃声恐未终”则以杜鹃鸟的啼声凄厉,象征哀愁与不祥之事可能还未结束。
最后两句“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诗人以勤奋学习和种植花草的老翁自比,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尽管人生短暂,但仍要积极耕耘,珍惜时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寄寓了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的人生态度。
沈香亭北春昼长,海棠睡起扶残妆。
清歌妙舞一时静,燕语莺啼愁断肠。
朱唇半启榴房破,胭脂红注珍珠颗。
一点春寒入瓠犀,雪色鲛绡湿香唾。
九华帐里薰兰烟,玉肱曲枕珊瑚偏。
金钗半脱翠蛾敛,龙髯天子空垂涎。
妾身日侍君王侧,别有閒愁许谁测。
断肠塞上锦绷儿,万恨千愁言不得。
成都遥进新荔枝,金盘紫凤甘如饴。
红尘一骑不成笑,病中风味心自知。
君不闻延秋门,一齿作楚藏病根。
又不闻马嵬坡,一身溅血未足多。
渔阳指日鼙鼓动,始觉开元天下痛。
云台不见汉功臣,三十六牙何足用。
明眸皓齿今已矣,风流何处三郎李。
一夕东风,凤城吹雪,河山春早。
絮起高檐,花飞绮陌,鸳甃平铺了。
三冬凝望,兹宵才见,共祝岁丰时好。
晓来听、清丝天上,妆点璇霄多少。
朝回谢客,薰炉茗碗,生受琐窗寒峭。
香土东华,壮怀消尽,抛却闲烦恼。
驱驰岭海,倥偬案牍,赢得风尘人老。
问何日、普天洗甲,冶溪独钓。
过却春光懒出门,岂因富贵放金樽!
事贪了彻从头问,书怕遗忘信手翻。
冷煖人情当自立,崎岖世道不堪言!
平生家国惭无补,心迹知谁肯见原!
堂上八千椿,阶前慈母竹;
人生非空桑,所当念顾复。
母兮生儿苦,儿兮赖母育;
一旦忽别离,终天抱痛哭。
今日见形容,写以南山竹。
问君何所取,厥义通于鞠。
矧此秒容淡,是母爱所独;
欲开晚节花,我母享其福。
我闻君斯言,为君长叹服。
南陔白华篇,同作补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