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
几年亲酒会,此日有僧寻。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沈。
众欢徒满目,专爱久离心。
览鬓丝垂镜,弹琴泪洒襟。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
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
流散俱多故,忧伤并在今。
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
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
几年亲酒会,此日有僧寻。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沈。
众欢徒满目,专爱久离心。
览鬓丝垂镜,弹琴泪洒襟。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
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
流散俱多故,忧伤并在今。
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深隐逸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表明诗人自己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山峰作为隐居之所,同时也受到世俗牵挂的影响。“几年亲酒会,此日有僧寻”则是在讲述诗人在过去与亲友举行宴饮之乐,而今天却有僧人来访,显然是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沈”两句中,“学稼功”指的是耕作的技术和农事,这里说“还弃”表明诗人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而“论边事亦沈”则是说诗人对于国家的边疆之事也感到忧虑。
“众欢徒满目,专爱久离心”一句中,“众欢”指的是世俗的快乐和喜悦,而“专爱久离心”则表明诗人更喜欢长时间的孤独和远离尘世的心境。
接下来的几句:“览鬓丝垂镜,弹琴泪洒襟。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在这里,“览鬓丝垂镜”描绘的是诗人对着镜子,看自己头发的白发渐多,感叹时光易逝;“弹琴泪洒襟”则表达了诗人在弹奏古琴时因为思念家乡而流下泪水;“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是说诗人去田野上游玩却感到悲伤,并通过写信来怀念远方的家宅和山林。
最后几句:“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描绘了一种荒凉古朴的自然景象,其中“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坏檐藤障密”和“衰菜棘篱深”都在强调一种孤寂与封闭的环境。
“流散俱多故,忧伤并在今。”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现在种种忧愁和痛苦的共同体验。
全诗最后,“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则是说诗人认为应该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隐居山林,而现在只是暂且停止一切活动,与世隔绝,专心修炼内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中的忧愁和痛苦的表达。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平静的心境。
八十逢重五,又过一年关。
脊梁竖起犹可,脩竹报平安。
现在休轻放过,来著必须赶上,往者莫追还。
聆善仍牢记,差胜老师丹。诗言志,书记事,接遗残。
存诚善世吾分,邪思所当闲。
老矣头还未白,留住少年丛里,共历岁时寒。
解听心弦响,流水复高山。
我生不愿六国印,但愿耕种二顷田。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却愁为农亦良苦,近岁征役相烦煎。
养蚕唯堪了官税,卖犊未足输米钱。
虬须县吏叩门户,邻犬夜吠频惊眠。
雨中投泥东凿堑,冰上渡水西防边。
几家逃亡闭白屋,荒村古木空寒烟。
君独胡为有此乐,无乃地迩秦溪仙。
门前流水野桥断,不过车马唯通船。
秧风初凉近芒种,戴胜晓鸣桑头颠。
短衣行陇自课作,儿子馌后妻耘前。
白头虽复劳四体,若比我辈宁非贤。
旅游三十不称意,年登未具粥与灊。
便投笔砚把耒耜,从子共赋《豳风》篇。
林间雀声急,知有少女风。
溪云挟雨至,倏忽弥春空。
霏霏湿尽山桥路,行人冲雨行唤渡。
沾泥涉险亦何为,兴来疑向若耶去。
山环水绕路不分,绝径乃有逃名人。
贪看秀色卷帘坐,不觉岚气侵衣巾。
林花落地半随水,流向前溪犹未已。
新水才添势正雄,客舟多系垂杨里。
意匠经营何太奇,空堂素壁迥含姿。
恍然对此翻自讶,如在山村看雨时。
西山六街碧,尝忆酒旗秋。
神交一笑千载,冰玉洗双眸。
自尔一觞一咏,领略人间奇胜,无此会心流。
小驿高槐晚,绿酒照离忧。木犀开,玉溪冷,与谁游。
酒前豪气千丈,不减昔时不。
谁识昂藏野鹤,肯受华轩羁缚,清唳白蘋洲。
会趁梅横月,同典锦宫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