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而笑兮下而钓鱼,岂如他人兮唯富贵之求。
三公执柄兮念子之多才,将子归辅兮谁絷驹?
功成而归兮来从余游。
上山而笑兮下而钓鱼,岂如他人兮唯富贵之求。
三公执柄兮念子之多才,将子归辅兮谁絷驹?
功成而归兮来从余游。
这首诗以隐逸与仕途的对比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首句“上山而笑兮下而钓鱼”,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选择在山上欢笑,在山下垂钓,这种生活态度与世俗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岂如他人兮唯富贵之求”,表达了诗人对追逐名利的世人的讽刺,强调了自己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向往。
接着,“三公执柄兮念子之多才”,描述了朝廷中高官对这位才华横溢的隐士的欣赏和邀请,希望他能出仕辅佐。然而,“将子归辅兮谁絷驹?”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暗示即使被邀请入仕,诗人也可能会像马匹一样受到束缚,失去自由,因此犹豫不决。
最后,“功成而归兮来从余游”表达了诗人对于功成名就后回归自然生活的期待,以及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共游山水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比隐逸与仕途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和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细听村农说。太平年、五风三雨,滋麻润葛。
不料江南今岁旱,占应昨冬无雪。
渐列畈、秧拳黄发。
拭破双眸云阵断,却朝看赤日宵看月。
枉赛社,走笙瑟。泪携弱女前途别。
卖豪门、情知骨肉,此生难合。
且换青钱租老㹀,响动沟车龙骨。
奈滴滴、浊浆将绝。
再凿远滩通水线,讶泥乾、锸下如攻铁。
鼻出火,背焦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