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
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
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
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
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
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
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
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仙界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开篇“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以桃李与桑榆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老年的感慨。接着“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借秋蓬随风飘散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忧虑。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则展现了诗人对道术与仙境的向往,渴望通过修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进一步强调了对道家经典的学习与领悟,认为这些是通往仙境的钥匙。“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则以长河与高山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坚韧与对自我磨砺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沉思考,以及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陆家兄弟苦西东,黄耳传书近已通。
共叹流年同转毂,各惊华发似飞蓬。
河冰夜合知霜劲,寒雾朝开见日红。
腊尽春来又相远,江南江北望归鸿。
晓风鸣大泽,春雪下长河。
沙草缘堤没,杨花拂水多。
惊鸥不知远,候雁几闻过。
欲问耶溪转,今朝奈兴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