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双藜杖,潜郎一草庐。
讵云埤上宅,不似茂陵居。
斋颇鸣僧磬,閒能读道书。
逢君谈半偈,禅理更何如。
高士双藜杖,潜郎一草庐。
讵云埤上宅,不似茂陵居。
斋颇鸣僧磬,閒能读道书。
逢君谈半偈,禅理更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高士的生活图景。首联“高士双藜杖,潜郎一草庐”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两位隐士的形象:一位手持藜杖,一位居住在简陋的草庐之中,透露出他们远离尘嚣、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颔联“讵云埤上宅,不似茂陵居”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这两位隐士住所的朴素与远离世俗繁华的特点,与古代帝王的豪华居所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超然物外之境。
颈联“斋颇鸣僧磬,閒能读道书”描绘了隐士们日常生活的场景。斋中响起僧人的磬声,表明他们与佛教有所联系;闲暇时阅读道书,则体现了他们对道家哲学的兴趣和追求。这两句不仅展现了隐士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也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尾联“逢君谈半偈,禅理更何如”则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与来访者交流禅理的情景。通过“谈半偈”,既体现了交谈内容的精炼与深邃,也暗示了禅宗思想的微妙与难以言传。最后询问“禅理更何如”,则流露出对禅学更深探索的渴望与谦逊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平和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蕴含了对禅学智慧的向往与探索。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亲朋关河阔,一岁几合并。
回思十载我,大半短长亭。
我发日已白,我心日以惊。
尚喜淡泊资,于世少经营。
五日过三县,山川知我情。
吟诗自娱悦,俗子徒我评。
忆我会心友,与我同死生。
取我尘化衣,濯我沧浪清。
我归已数日,我友各有行。
百川我友朋,五岳我弟兄。
我酒难独饮,我怀谁与倾。
今夕我中秋,我自看月明。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