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深如海,中边见各异。
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
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
舍此觅菩提,谁證菩提位。
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
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佛性深如海,中边见各异。
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
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
舍此觅菩提,谁證菩提位。
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
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作品,名为《游山五题·其三·赠青林庵主》。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诗,它探讨了佛法的深奥与修行者的境界。
首先,“佛性深如海”揭示了佛性的广大和深邃,犹如大海一样无法测量。而“中边见各异”则表明在这个深邃的佛性中,每个人所感悟到的道理都是不尽相同的。
接着,“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指出真理存在于有和无之间,而对此种真理的讨论往往被视为稚嫩和不成熟的游戏。这里批判了那些空谈而不切实际的辩论。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则是对一些为了名声和利益而修行、模仿各种佛法流派但并非出自真心实意的僧侣进行了批评。
诗人继续指出,“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即使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贪欲和愤怒等烦恼依然纠缠不休,而生死之轮又怎么能够真正摆脱呢?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表明历代诸佛都是基于根本智慧来理解宇宙人生的。这里所谓的“根本智”,是指通达一切万法真相的智慧。
而诗中的“舍此觅菩提,谁證菩提位”则是在问,如果放弃了这份追求智慧的道路,又有谁能够证明或证悟到菩提(即觉悟)的境界呢?
最后,“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表达了诗人对师父认清自己内心、放下一切执着的敬仰,以及诗人自己在静坐中淡忘年龄和世间言语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佛教修行为主题,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生动的语言形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理解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