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当楼一榻深,楼前草色净沉沉。
閒中倍念劳生事,冷处偏宜老衲心。
古殿且看千眼佛,高山休抚伯牙琴。
莫疑当暑馀寒意,炎热须教雪满襟。
细雨当楼一榻深,楼前草色净沉沉。
閒中倍念劳生事,冷处偏宜老衲心。
古殿且看千眼佛,高山休抚伯牙琴。
莫疑当暑馀寒意,炎热须教雪满襟。
此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细雨蒙蒙笼罩着寺院,诗人独坐楼中,内心深感宁静与清寂。草色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映衬出环境的静谧与深邃。诗人在这闲适之中,不禁回想起尘世的劳碌,感叹人生的短暂与忙碌。在寒冷的氛围中,他更觉与僧侣之心相契,或许是因为僧侣的生活更为简朴、清净,更能抵御外界的喧嚣与诱惑。
诗中提到“古殿且看千眼佛”,既是对佛教信仰的表达,也寓意着对智慧与慈悲的追求。而“高山休抚伯牙琴”则可能是借指远离世俗的纷扰,寻找心灵的归宿。最后,“莫疑当暑馀寒意,炎热须教雪满襟”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炎炎夏日,依然保持内心的清凉与宁静,不为外物所动,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宗教以及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感悟。
雪满貂裘,风摇金辔,笑看锦带吴钩。
照人青鬓,年少定封侯。
此去马蹄何处,山万叠、济水南州。
君知否,卢郎未老,曾是恣狂游。风流。
佳丽地,十年屈指,一梦回头。
最难忘,西湖北渚澄秋。
玉砌雕栏好在,桃共李、能忆人不。
衰翁也,多情为我,将恨寄红楼。
至日为客昔人叹,况乃客次在斋宫。
斋宫所寓有火禁,冰食霜寝多凄风。
丰屋高悬日不到,未信一阳生是中。
尝闻鼎以大祭祀,未闻祭鼎陈笙镛。
兹焉祭鼎戒群吏,古也拜灶劳皇躬。
森森鼎阁祚厥西,矗矗明堂配自东。
天子万岁调元象,岁岁年年为祝工。
弟书毗陵来,有同股分刃之刀,绿管白毫之笔。
刀是宝公锡上之所悬,笔亦江淹梦中之所得。
江南刀笔有如此,不比丰沛吏萧曹而兴锋镝。
顾惟二物大有恨,不蒙独孤府君一言之饰。
使君惠山延陆羽,文章不落翰墨迹。
及今有用正劳劳,破贼露布征兵檄。
小楷帖黄奏北阙,念弟未归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