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在高原苗在山,孤松郁郁伍茅菅。
地非有择岩泉僻,天本无私雨露悭。
岂是不才甘自弃,其如行路莫相关。
平心细想荣枯境,斤斧能忘转为闲。
草在高原苗在山,孤松郁郁伍茅菅。
地非有择岩泉僻,天本无私雨露悭。
岂是不才甘自弃,其如行路莫相关。
平心细想荣枯境,斤斧能忘转为闲。
这首诗《涧底松》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对涧边孤松的描绘,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首联“草在高原苗在山,孤松郁郁伍茅菅”以对比手法开篇,将普通草木与孤松并置,突出孤松虽处偏远之地却依然挺拔坚韧的形象。这里,“伍”字生动地描绘了孤松与低矮的茅菅并存的场景,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颔联“地非有择岩泉僻,天本无私雨露悭”进一步揭示了孤松生长环境的艰苦与自然界的公平性。诗人通过“地非有择”和“天本无私”的表述,强调了环境对生命的影响以及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即无论身处何地,都有机会接受雨水的滋润,展现出生命的平等与自然的公正。
颈联“岂是不才甘自弃,其如行路莫相关”则从孤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自我认知。孤松并非因为无能而放弃生存,而是面对外界的漠视与不关心,依然坚持自我,展现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一联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的自我价值与坚持的重要性。
尾联“平心细想荣枯境,斤斧能忘转为闲”收束全诗,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诗人鼓励人们在面对生命中的荣枯变化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挑战,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里的“斤斧能忘转为闲”,形象地表达了在忙碌与压力中寻得心灵的解脱与放松,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涧底松》通过描绘涧边孤松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公正性,更蕴含了对个人价值、坚持与内心平静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