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三,大口六,六文钱,一合粟。
炊之为糜,不盈一掬,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
昔时富户今亦贫,何人为具黔敖粥。
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
小口三,大口六,六文钱,一合粟。
炊之为糜,不盈一掬,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
昔时富户今亦贫,何人为具黔敖粥。
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困苦。诗人以“小口三,大口六”开篇,形象地描述了家庭中不同成员饭量的差异,暗示人口众多而粮食短缺。接着,他提到“六文钱,一合粟”,说明物价低廉,但即便如此,煮成稀粥也不过“不盈一掬”,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仍然难以果腹。小口之人分得更少,连粗劣的糠秕都难以满足。
诗人进一步感慨昔日富户如今也陷入贫困,无人能像古代贤者黔敖那样慷慨施粥。最后两句“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通过秋风中的茅屋和人们的哭泣声,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清代江浙地区因水灾导致的社会贫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