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曹溪与任崧翰宪使作·其三》
《游曹溪与任崧翰宪使作·其三》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千章木护一孤亭,塔院憨师别有名。

不早解衣恣偃蹇,暂时凝睇亦凄清。

龛云断续晴含雨,磴竹萧疏自发声。

线底明珠归慧业,出山饶有道人情。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曹溪时所见之景,以及对僧侣生活的独特感悟。首句“千章木护一孤亭”以“千章木”形容树木之多,衬托出“孤亭”的静谧与独立,营造了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接着,“塔院憨师别有名”点出了僧侣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特点,通过“憨师”这一形象,展现了僧侣的淳朴与超然。

“不早解衣恣偃蹇,暂时凝睇亦凄清”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僧侣生活状态的思考。前一句描述了僧侣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的约束与节制,后一句则通过“暂时凝睇亦凄清”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暗示了僧侣虽有超脱世俗的宁静,但内心仍可能有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感慨。

“龛云断续晴含雨,磴竹萧疏自发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动态美,云雾的断续变化与晴天中的细雨交织,磴竹的萧疏自鸣,都赋予了画面以生机与韵律感,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

最后,“线底明珠归慧业,出山饶有道人情”两句,将主题升华至精神层面。通过“线底明珠”这一比喻,赞美了僧侣智慧与修行的成果,同时“归慧业”也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积累。而“出山饶有道人情”则表达了对僧侣离开山林后依然保持道家情怀的赞赏,体现了诗人对僧侣生活方式的认同与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赞美,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挽赵宗建联

织女渡河先两夕,维神降岳应良辰,其生有自来,羡哲人道迈犹龙,却聘不仕,高卧东山,知雄守雌,与世无争真上德;

手植梅树三万株,胸罗图史五千卷,虽死无所憾,痛执政患贻养虎,积薪自焚,震惊北阙,扬汤止沸,几生修到谢尘缘。

(0)

挽房师程其珏联

有知人鉴,有爱士癖,有香火因缘,桃李遍门墙,自恨废材,偏我厚恩犹未报;

是名翰林,是良有司,是文章宗匠,黍棠半吴会,即论遗爱,如斯治行已无多。

(0)

挽曾纪泽联

经济有渊源,外攘内安,不让令公,单骑入虏;

文章薄小技,耳提面命,空怀夫子,一贯微传。

(0)

小亭联

潆水和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0)

挽张百熙联

后阮太傅而来,教育兴贤,粤东名宦两文达;

与范少伯同铸,图形遗爱,荆南间气一伟人。

(0)

挽曾国荃联

功德兼崇,如此完人千古少;

和平为福,敢忘遗训十年前。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