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诏削藩颁,参军语作蛮。
山僧多事出,世将弃师还。
波咽秦淮水,风寒皖国山。
当时方正学,血染石同殷。
明诏削藩颁,参军语作蛮。
山僧多事出,世将弃师还。
波咽秦淮水,风寒皖国山。
当时方正学,血染石同殷。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的沉痛与复杂。首联“明诏削藩颁,参军语作蛮”,开篇即以“明诏”点出朝廷的决策,却因“参军语作蛮”而引发地方的不满,暗示了政策执行与地方实际之间的矛盾。颔联“山僧多事出,世将弃师还”,通过“山僧”的行为引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暗示了士人阶层在政治变动中的立场选择与命运变迁。
颈联“波咽秦淮水,风寒皖国山”,运用自然景象来渲染氛围,秦淮水的“咽”和皖国山的“寒”,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凄凉,也暗喻了人心的悲凉与局势的严峻。尾联“当时方正学,血染石同殷”,直接点明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方正的学说与坚定的信念最终以悲剧收场,鲜血染红了石头,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人命运的残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迁、人性抉择以及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洞察,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深度。
秋风一何惨,物形随以变。
秋风如无情,虫鸟声俱怨。
我无外物累,但有屋中燕。
翩翩势将去,盼盼如有恋。
此物虽至微,其旧殆可念。
而况西郭交,年将屈五指。
南城文字閒,东皋松竹里。
气类亦相合,老少两忘齿。
昔居吾舍傍,今在河之涘。
船头缆将解,船上桅将起。
留君恨不早,此役定难止。
如何舍我去,处我复何以。
君看淮泗閒,一派良可喜。
从来病浊污,而今稍清泚。
人方涉其流,冠缨殆可洗。
此行君乐否,一千五百里。
未见洛阳山,先见洛阳水。
时君养多士,本欲康生民。
服章与奉禄,岂但荣其身。
士昔志于学,宁曰利欲亲。
得位以行道,脩己将安人。
夫君青云姿,文行尤彬彬。
明主亲选士,往作诸侯宾。
兹义雅所尚,有怀并松筠。
当令千载间,炯炯尊儒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