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流亭子碧山围,石涧桥危过客稀。
流水落花春自老,湿云栖树晚犹飞。
山人和露收松子,木客临池制芰衣。
欲向丹崖同采药,黄精雨后渐应肥。
枕流亭子碧山围,石涧桥危过客稀。
流水落花春自老,湿云栖树晚犹飞。
山人和露收松子,木客临池制芰衣。
欲向丹崖同采药,黄精雨后渐应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林画卷。首联“枕流亭子碧山围,石涧桥危过客稀”以“枕流亭子”为起点,描绘了亭子周围被碧绿的山峦环绕的景象,石涧上的危桥上行人稀少,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颔联“流水落花春自老,湿云栖树晚犹飞”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更迭与自然的循环,流水潺潺,落花飘零,春天似乎在自然的律动中悄然老去;而湿云依附于树梢,直至傍晚依然飞翔,展现出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与和谐。
颈联“山人和露收松子,木客临池制芰衣”则将视角转向了山林中的隐士与动物,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收集松子,而木客(可能指某种林间生物)则在池边制作芰衣(菱衣),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生活的恬淡与自在。尾联“欲向丹崖同采药,黄精雨后渐应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向往,想要与山林中的药材一同生长,期待雨后的黄精更加丰美,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对生命力量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活动,展现了明末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隐逸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抱膝南阳下,乾坤入啸吟。
犁锄莘野重,畚插傅岩深。
大泽皇图创,中原帝胄临。
万年扶汉谊,五月渡泸心。
羽扇驱风电,蒲轮挟雨霖。
遗书穹峡外,藏甲故崖阴。
部伍归宁辑,酋豪入纵擒。
南人惭数叛,北孽戒重侵。
六出先声壮,三言后虑谌。
锦官祠柏在,黛色尚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