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作客时,浸浸慕若长。
干旄络长衢,一呵已神往。
前者为吴令,始复羡游客。
觉彼白衫宽,恨我腰带窄。
今日过吴下,客来官已了。
从头细忖量,客比官较好。
客是一尺雪,官是一窟尘。
欲得客兼势,同年作王人。
少年作客时,浸浸慕若长。
干旄络长衢,一呵已神往。
前者为吴令,始复羡游客。
觉彼白衫宽,恨我腰带窄。
今日过吴下,客来官已了。
从头细忖量,客比官较好。
客是一尺雪,官是一窟尘。
欲得客兼势,同年作王人。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作者对“客”与“官”的不同感受和看法。诗中将“客”比喻为“一尺雪”,纯净而珍贵;将“官”比喻为“一窟尘”,污浊且平凡。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清高的向往,以及对官场世俗的反感。
诗的前半部分,作者回忆起年轻时对“客”的羡慕,想象着在繁华街道上被“呵”一声就能心驰神往的情景。接着,他对比了过去对“吴令”的羡慕与现在的感慨,感叹自己身着宽大的白衫,而“官”却让人心生不满,腰带显得过于狭窄。
后半部分,作者转而描述了自己如今路过吴地的情景,此时“官”已经结束,而“客”却显得更加令人向往。他开始反思,认为“客”比“官”更好,因为“客”如同纯洁的雪,而“官”则像是污秽的尘土。最后,作者表达了希望得到“客”的身份和“势”,甚至愿意成为“王人”,即拥有权力和地位的王室成员,以此来实现他对自由和高尚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官场的不满和逃避。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钜鹿树殷腥,黄河碧涛死。
蛇豕偪荒林,鱼龙积断垝。
缥渺丛台月,春风炤鼋水。
邯郸孤堞悬,黄粱野祠峙。马影竞夕阳,鸟声沸■㞦。
午移炊火新,秋合烟光紫。
醉醒蕉鹿场,真幻莺花市。
天地划然回,荣枯率尔驶。
裋褐狎风尘,瓷枕认原委。
稽首叩仙人,吾师注梦史。
团扇裁冰,宫盘射粉,画帘不上银钩。
绣符艾虎,双绕玉搔头。
皓腕轻笼綵缕,蒲英泛、蚁绿金瓯。
雕栏外,桐花低映,红袖赏扶留。香浮。
风淡淡、回廊转午,人倚重楼。
问当年菰黍,谁为飘流。
杨柳斜阳归晚,人去后、曲散梁州。
空馀下,暮云凄霭,长绕楚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