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西山西,祗讶天外同霏丝。
设在五台峰顶望,应是迤东云作时。
数百里即殊眼界,千里万里殊何疑。
方隅远近谁所为,无过名象偶谓之。
孰能脱尔忘拘墟,吾将与之和天倪。
雨来西山西,祗讶天外同霏丝。
设在五台峰顶望,应是迤东云作时。
数百里即殊眼界,千里万里殊何疑。
方隅远近谁所为,无过名象偶谓之。
孰能脱尔忘拘墟,吾将与之和天倪。
这首诗描绘了雨景的壮观与变幻,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哲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从西山飘洒至东云的景象,通过“天外同霏丝”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的弥漫与连绵不绝。接着,诗人设想站在五台峰顶,观察到的雨云似乎与远处的云朵同步生成,体现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诗中提到数百里、千里、万里之遥的雨景差异,强调了空间距离对视觉体验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着某种规律或秩序。诗人进一步提出疑问,是谁赋予了这些自然现象特定的形式与位置,引出对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的思考。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超越有限的自我认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吾将与之和天倪”,意味着追求与天地间微妙平衡的境界。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