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全身没覆藏,偏从脑后放毫光。
黑山鬼窟翻筋斗,引得儿孙尽面墙。
古佛全身没覆藏,偏从脑后放毫光。
黑山鬼窟翻筋斗,引得儿孙尽面墙。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古佛全身没覆藏”,开篇即以“古佛”为喻,古佛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化身,其全身未被任何事物所遮蔽或隐藏,意味着真理与智慧是开放且无所不在的。这句诗强调了真理的普遍性和无处不在性。
“偏从脑后放毫光”,进一步描述了真理的显现方式。这里的“脑后”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性的表达,暗示了在日常思维或常规认知之外的地方,真理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放毫光”则形象地描绘了真理的光芒四射,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内心的觉醒与洞察力。
“黑山鬼窟翻筋斗”,这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复杂的内心世界比作深邃的“黑山鬼窟”,而“翻筋斗”则是对内心挣扎、探索与转变的形象化描述。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内心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变化,包括恐惧、疑惑、挣扎等复杂情感。
“引得儿孙尽面墙”,最后这一句以一种幽默而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当人们面对真理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固执或恐惧而选择逃避或拒绝接受。这里的“儿孙”可以理解为后来者或追随者,他们可能因为前人的误导或自身的局限,而无法真正理解和接纳真理,最终“面墙”,即面对墙壁,象征着心灵的封闭与隔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以及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否,深刻地反映了禅宗哲学中关于自我觉悟与真理追寻的主题。
怒涛东卷,问其中,能有多少英雄。
画鼓楼船,终不保,石头歌管昊宫。
断壁呵风,孤舟荡月,佳景古今同。
江山如画,一盘交与衰翁。凭我片席淩空。
买鱼商酒,摇桨入空濛。
钓笠生涯波浪阔,放歌人在云中。
醉共鸥眠,醒随潮去,无意问蛟龙。
太阿如雪,去腰闲插船蓬。
乍撩人、试灯天气,小阑干外丝雨。
何郎无限萧骚意,相约酒徒三五。教且住。
看紫陌花灯,门巷停车处。销魂恁苦。
记燕燕莺莺,醒醒醉醉,香梦度帘户。
休论价,且贳鹴裘酒贾。移来十瓮芳醑。
东风催醒梅花睡,酒气隔帘如雾。宾共主。
到香榭宵阑,拔剑尊前舞。吟魂万缕。
直绕遍天涯,冲寒掠暝,搅作一庭絮。
浦口断虹,湾头归棹,客襟凉意如许。
苹香吹上了,一幅销魂句。
江郎鬓凋倦旅,漫断阕、拥衾慵赋。
暝色凄魂,薄寒支病,无限倦怀苦。遥天髡尽离树。
理篷窗旧曲,凄绝筝语。怕吹龙笛晚,喷起前滩雨。
汀洲窈窕人何在,怅遗佩、拂尘兰浦。涛雪舞。
诗愁被东流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