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拆台衡地,斯文去矣休。
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星拆台衡地,斯文去矣休。
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这首诗是宋代文天祥的作品,名为《江丞相万里第四十五》。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首句“星拆台衡地”以独特的意象开篇,通过“星拆”的动态描绘,将天上的繁星比作拆散的棋子,这不仅是对夜空之美的描写,更隐喻了宇宙间力量与秩序的重新配置。接下来的“台衡地”则勾勒出一片高远而平坦的地势,通过这种对比设置,诗人巧妙地营造了一种空间感和视觉张力。
其次,“斯文去矣休”表达了诗人面对这般景象时的心境变化。“斯文”指的是古代的礼仪与文化,这里暗示着一种传统美学观念的消逝,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渐行渐远。这个“矣休”的用法,则充满了感慨和哀愁,似乎在问询着这种美好是否还能停留。
第三句“湖光与天远”则是对景色进行直观描绘。“湖光”通常指的是水面上的倒影,这里与“天远”相连,构成了一种自然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画面。诗人通过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也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达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屈注沧江流”中的“屈注”,意指专心致志地凝视或思考。在这里,诗人似乎是将自己的思绪投射到奔腾不息的沧江之上。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深刻的情感,更蕴含着一种哲理,那就是面对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无常,人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文化变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眼前景致的赞叹,更是一种精神的抒发与自我超越的体现。
林岭蔼春晖,程程入翠微。
泉声落坐石,花气上行衣。
诗正情怀澹,禅高论语稀。
萧闲水西寺,驻锡莫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