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林峦紫翠环,孤亭缥缈白云端。
登临一览众峰小,始见疏山境界宽。
千里林峦紫翠环,孤亭缥缈白云端。
登临一览众峰小,始见疏山境界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融合。
首句“千里林峦紫翠环”,以“千里”形容视野之辽阔,“紫翠环”则生动描绘出山峦在远眺时呈现出的深邃与生机,紫色与翠绿交织,既展现了山色的丰富层次,又赋予了画面以诗意的美感。
“孤亭缥缈白云端”一句,将视角转向一处独立的亭子,它仿佛是云海中的一叶扁舟,飘渺而神秘。这里的“缥缈”二字,不仅描绘了亭子的位置之高,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自由。
“登临一览众峰小,始见疏山境界宽”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登高望远,眼前的群山在广阔的视野下显得微不足道,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理解到个体的渺小与世界的广阔。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既有视觉上的震撼,也有心灵上的触动,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溪随天马西北行,半空忽见莲花生。
双鸾欲下却飞去,旌旗引入丹霞城。
攀萝上到猿啼处,恍然旷坐消百虑。
千山无人云气深,终日徘徊不能去。
虚空楼阁时自开,异香忽起三清台。
风吹笑语落天半,疑是神仙跨鹤来。
百花潭上春自照,白鹿呼人猿亦啸。
路迷不敢轻问津,恐有贤人隐耕钓。
苍厓九折樵径通,绝顶可见西崆峒。
尘心豁然臂欲羽,竦身直上凌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