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末春初山中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观察,展现了自己独到的艺术感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这两句从听觉上捕捉到了竹林在春风中的细微声音,以及空气中水汽弥漫、氛围朦胧不明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声音和视觉效果的描绘,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迷离的感觉。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这两句写的是山中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凋零之际,又重新被轻柔的雪花装饰起来,而岩石间奔流的溪水因温度的骤降而结成冰块。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季节交替的描绘,也暗示了时间的轮回和生命周期的无常。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这两句则写诗人在山中生活的情景,通过锁住小鹿来避免猎人的捕捉,以及煮沸茶水等待和尚的到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最后两句则是对春天降落的细雨给大地带来的滋润,以及在松树小道上长出的野草莓苔层层叠加的描写。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的连绵不断。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春日雪后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的独特体验。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