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人自惜如花面,不许黄鹂鹦鹉见。
若令画史识倾城,写遍人间屏与扇。
春光懒困扶不起,吹残玉笙也慵理。
是谁瞥见一梳云,微月影中扫秾李。
阿昉姓周不姓顾,笔端那得莲生步。
无妨正面与渠看,看了丹青无画处。
古来妍丑知几何,嫫母背面谩人多。
君不见汉宫六六多少人,画图枉却王昭君。
是时当面看写真,却遣琵琶弹塞尘。
不如九京唤起文与可,麝煤醉与竹传神。
玉人自惜如花面,不许黄鹂鹦鹉见。
若令画史识倾城,写遍人间屏与扇。
春光懒困扶不起,吹残玉笙也慵理。
是谁瞥见一梳云,微月影中扫秾李。
阿昉姓周不姓顾,笔端那得莲生步。
无妨正面与渠看,看了丹青无画处。
古来妍丑知几何,嫫母背面谩人多。
君不见汉宫六六多少人,画图枉却王昭君。
是时当面看写真,却遣琵琶弹塞尘。
不如九京唤起文与可,麝煤醉与竹传神。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名为《和姜邦杰春坊续丽人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美貌并表达对女性之美的赞赏与深情的诗句。
诗中的“玉人自惜如花面,不许黄鹂鹦鹉见。”表明这位女子珍视自己的容颜,就像鲜花一样美丽,而不愿意让任何人看见,连那会说话的黄鹂和鹦鹉也不例外。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女子的美貌,也透露出她对自我保护与保守之心。
“若令画史识倾城,写遍人间屏与扇。”则是说如果让擅长绘画的人看到这位女性,他们会被她的容颜所倾倒,以至于将这种美描绘在屏风和折扇上。这两句诗强调了女子之美的传播力。
接下来的“春光懒困扶不起,吹残玉笙也慵理。”则是形容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她,使得她感到懒散而难以支撑起来,即使是轻轻地吹奏玉制的笙,也显得无精打采。这两句诗描绘了女子在春日里的怡然自得与慵懒。
“是谁瞥见一梳云,微月影中扫秾李。”则是在询问是谁能够窥见这位女性梳理着头发的模样,她的身姿在微弱的月光下,就像是轻拂过那些细小的尘埃。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隐秘美景的好奇与向往。
“阿昉姓周不姓顾,笔端那得莲生步。”这两句则是在强调某种身份或出身的问题,并且提到了笔端的技艺和莲花生的步态,这里可能是指诗人本人的名字及对画技的自信。
“无妨正面与渠看, 看了丹青无画处。”这两句则是在说没有什么关系,可以直接面对她观赏,因为即使是最好的颜料和绘画也无法完全捕捉到她的美。这两句诗表达了女子之美超越了绘画所能达到的境界。
“古来妍丑知几何,嫫母背面谩人多。”这里是在问自古以来谁能够真正评判出美与丑的区别,同时也提到了嫫母背后说三道四的人很多。这两句诗反映了对传统审美观点的质疑和对流言蜚语的无奈。
最后,“君不见汉宫六六多少人,画图枉却王昭君。”则是在提到历史上汉宫中的绘画家们,即使有很多人尝试描绘美女,但最终都无法真正捕捉到王昭君的美。这两句诗强调了历史上的绘画与现实之美的差距。
整首诗通过对女性之美的多角度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黄云紫水秘寿乡,玄鹤随人化日长。
饮水餐英娱晚节,结蟠高会荐清觞。
五人眉发皆皓白,问其年华不可得。
我欲拟之羲皇人,羲皇之人无与敌。
大袖长衫类阮君,羽衣霓裳岂仙客。
尝闻潜修阮者流,草衣木食轻王侯。
修形炼气老益固,朝烟暮霞频吞吐。
笑傲泉石脱尘凡,指掌图书陈列数。
龟巢莲叶有馀适,鹤舞芝田常自得。
孝为安宅友为居,敬作章程慈作则。
我怀汝辈意轩举,欲借此会凭谁语。
莫谓五老擅奇芳,蒲坂有人还似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