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枞然无背面,名字由汝舌头转。
昔日曾死今应生,今日是生何不见。
是俗何故无须发,是僧何不著伽梨。
僧俗死生明不得,团栾一句匾如锥。
生死枞然无背面,名字由汝舌头转。
昔日曾死今应生,今日是生何不见。
是俗何故无须发,是僧何不著伽梨。
僧俗死生明不得,团栾一句匾如锥。
这首诗以奇特的视角探讨了生死轮回与世俗僧侣之间的关系。诗人以“生死枞然无背面”开篇,提出生死轮回的神秘与不可逆性,暗示生命在循环中无始无终。接着,“名字由汝舌头转”则强调了语言在描述生命状态时的主观性和变化性。
“昔日曾死今应生,今日是生何不见”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当下存在的疑惑和追问。这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状态的不确定感,增加了诗歌的哲学深度。
“是俗何故无须发,是僧何不著伽梨”则将焦点转向了世俗与僧侣的不同生活状态,通过对比“无须发”的俗人与“不著伽梨”的僧人,探讨了身份、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关系。这里,诗人似乎在质疑外在形式对于身份的定义,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僧俗死生明不得,团栾一句匾如锥”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无论是僧人还是俗人,对于生死的理解都显得模糊不清,如同一团乱麻,难以清晰界定。这句诗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生死轮回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生死轮回、身份认同、以及生命本质等哲学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
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
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
三月头,九月尾,烟瘴拍天如雾起。
我行适当六月末,王事役人安敢避。
来从滇池至越巂,畏涂一千三百里。
干戈浩荡豺虎穴,昼不遑宁夜无寐。
忆昔先帝征南日,箪食壶浆竟臣妾。
抚之以宽来以德,五十馀年为乐国。
一朝贼臣肆胸臆,生事邀功作边隙。
可怜三十七部民,鱼肉岂能分玉石。
君不见南诏安危在一人,莫道今无赛典赤。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