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头箕踞,是西京才子,淮南仙客。
碧眼紫髯长啸处,手种龙鳞千尺。
听尽隋箫,敲残秦缶,鼓罢邯郸瑟。
无弦在膝,便教此意谁识。
惟有明月清风,长林古涧,差可同朝夕。
与我周旋宁作我,烂醉还须千日。
且住为佳,不如归去,一梦扬州值。
先生自笑,吾今四十头白。
科头箕踞,是西京才子,淮南仙客。
碧眼紫髯长啸处,手种龙鳞千尺。
听尽隋箫,敲残秦缶,鼓罢邯郸瑟。
无弦在膝,便教此意谁识。
惟有明月清风,长林古涧,差可同朝夕。
与我周旋宁作我,烂醉还须千日。
且住为佳,不如归去,一梦扬州值。
先生自笑,吾今四十头白。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形象,他不拘小节,科头箕踞,仿佛是西京的才子和淮南的仙人。他的眼睛碧绿,胡须深紫,常在龙鳞般的松树下长啸,显示出他的高洁情怀。他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无论是隋箫的悠扬,还是秦缶的敲击,或是邯郸瑟的余音,都透露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仰。
然而,他的内心世界深沉而孤独,无弦琴膝上,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志向。只有明月清风、长林古涧陪伴他度过日夜,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他愿意与松林共度时光,甚至期望能沉醉其中,忘记尘世烦恼,哪怕需要千日。他考虑过暂留,但最终觉得不如回归自然,享受在梦境中的一次扬州之旅。
词的结尾,作者自嘲已届四十,头发斑白,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松下抱琴图主人的深深理解和共鸣。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隐逸而又深情的文人形象,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忆。
我昔滥竽两浙宪,君在秋曹曾识面。
西江右辖曾几时,君来幕下相追随。
星霜倏忽五六载,君已乔擢南安推。
南安雄据梅关路,广南视之若门户。
昔贤司理著高名,台存风月人争慕。
桁杨卧庭嚣讼稀,诗书万户临清溪。
丈夫志趣会有定,举头肯负苍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