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看山来,山尽是君屋。
翚革罗峰峦,清华湛水木。
入君书室中,琅环径重复。
沧桑存灵光,变迁忘陵谷。
与君为清游,亭台藏山腹。
登临望大墩,芜城蔽林麓。
炎峰接远天,夕阳满平陆。
一路看山来,山尽是君屋。
翚革罗峰峦,清华湛水木。
入君书室中,琅环径重复。
沧桑存灵光,变迁忘陵谷。
与君为清游,亭台藏山腹。
登临望大墩,芜城蔽林麓。
炎峰接远天,夕阳满平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阿罩雾一同游览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
首句“一路看山来,山尽是君屋”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将群山比作友人的居所,营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氛围。接着,“翚革罗峰峦,清华湛水木”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山峰的雄伟与水木的清幽,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入君书室中,琅环径重复”转而描写进入友人书房的情景,通过“琅环”这一富有诗意的词汇,暗示了书房内藏书丰富,充满知识与智慧的气息。“沧桑存灵光,变迁忘陵谷”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与君为清游,亭台藏山腹”进一步描绘了与友人一同游览的情景,亭台楼阁隐于山中,增添了游览的趣味性和神秘感。“登临望大墩,芜城蔽林麓”则通过具体的地点和景象,展现了游览过程中的壮丽景色。
最后,“炎峰接远天,夕阳满平陆”以日落时分的景象收尾,炎炎山峰与广阔平原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又壮美的画面,完美地结束了这次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
篱根金色小正时,醅垫风高与节期。
耿耿挑灯闻夜诵,匆匆刈穗饫晨炊。
闺娃犀蕊香盈把,朝士茱萸酒一卮。
盖世豪雄健天下,感秋应待羽觞治。
仲连虽不仕,而非绮与园。
逡巡笑谈间,屡解战斗繁。
子敬识二孙,长揖鼓鼙喧。
意气感周郎,振策起江村。
二贤继英风,千载为高门。
曾孙事仁祖,风义夙所敦。
台阁馀故事,父老称遗言。
白发识公子,十载友元昆。
婆娑久不试,俯仰色愈温。
五马忽嘶鸣,朱轮夹征轩。
旌旄隔河至,部曲几人存。
铜虎不可留,刍狗行当燔。
秋潦决河防,遗黎化惊魂。
忧心念千里,何暇把一樽。
西城叩门别,南风吹帽翻。
嗟我限出谒,未敢逾短垣。
新晴水尚壮,想见民惊奔。
安得万丈堤,止此百里浑。
姑尔救一境,谁当理其源。
百闻贵一见,尺书为我论。
《送鲁有开中大知洺州次子瞻韵》【宋·苏辙】仲连虽不仕,而非绮与园。逡巡笑谈间,屡解战斗繁。子敬识二孙,长揖鼓鼙喧。意气感周郎,振策起江村。二贤继英风,千载为高门。曾孙事仁祖,风义夙所敦。台阁馀故事,父老称遗言。白发识公子,十载友元昆。婆娑久不试,俯仰色愈温。五马忽嘶鸣,朱轮夹征轩。旌旄隔河至,部曲几人存。铜虎不可留,刍狗行当燔。秋潦决河防,遗黎化惊魂。忧心念千里,何暇把一樽。西城叩门别,南风吹帽翻。嗟我限出谒,未敢逾短垣。新晴水尚壮,想见民惊奔。安得万丈堤,止此百里浑。姑尔救一境,谁当理其源。百闻贵一见,尺书为我论。
https://shici.929r.com/shici/ZVw5ZRa6y.html
持节忧邦刑,职业已自简。
下车摄留都,谈笑事亦办。
开轩揖佳客,退食事书卷。
为政曾几何,清风自无限。
官居岁月迫,归念湖湘远。
依依东轩竹,凛凛故人面。
诏书遂公私,使节许新换。
旧治行当经,家山企可见。
宦游得乡国,劳苦顾犹愿。
归旆正滂洋,行辀岂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