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教穷困欲谁衔,生事那须一一谈。
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
士师憔悴经三黜,陶令幽忧付一酣。
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
天教穷困欲谁衔,生事那须一一谈。
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
士师憔悴经三黜,陶令幽忧付一酣。
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再和三首(其三)》。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生活的困顿与无奈,首句“天教穷困欲谁衔”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感慨,暗示自己陷入困境无人能解。第二句“生事那须一一谈”则表现出诗人不愿过多诉说生活艰辛的态度。
接下来,“自笑丰年尘满甑”描绘了丰收之年却依然贫穷,连炊具都积满灰尘的境况,反映出生活的艰难。而“不堪雨后菌生庵”则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凄凉,连雨后庵堂都长满了青苔,暗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诗人以“士师憔悴经三黜”自比,表达多次被贬官的挫折感,憔悴形容他的身心疲惫。“陶令幽忧付一酣”借用陶渊明借酒浇愁的故事,表达自己面对忧患时的逃避和自我安慰。
最后两句“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寄托了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如果有人还记得他,就请时常寄来问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无奈告别。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坚韧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