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间古屋冷飕飕,死尽同参偶独留。
昔已寻师远行脚,今惟见佛小低头。
旧绫无用聊收取,破衲难缝且著休。
年少还知贫道不,曾同王谢二公游。
半间古屋冷飕飕,死尽同参偶独留。
昔已寻师远行脚,今惟见佛小低头。
旧绫无用聊收取,破衲难缝且著休。
年少还知贫道不,曾同王谢二公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半间古屋冷飕飔",设定了一个寒冷、荒凉的环境,也反映出老僧的孤独与清贫。"死尽同参偶独留"则表明在自然界中,即便是树木,也难逃命运,只有偶尔几棵存活下来,与老僧共度时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系。
"昔已寻师远行脚,今惟见佛小低头",诗人通过对比昔日奔波求道的热忱与现今面对佛像轻微点头的动作,表达了对于信仰的深刻反思和内心的平静。老僧年岁已高,对于世俗的追求已经淡然,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却更加专注。
"旧绫无用聊收取,破衲难缝且著休",这两句诗描写了老僧日常生活中的简朴与自足。即便是破损的衣物,也被珍惜起来,反映出老僧对待生命和物品的态度——既不浪费也不强求。
最后两句"年少还知贫道不,曾同王谢二公游"则透露出诗人青年时期对于贫穷生活的理解,以及曾经与世俗名流王、谢二公交往的情形。这些回忆让老僧在晚年有着更深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老僧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红尘、宁静致远的生命状态,以及对于信仰与精神追求的执着。
畴昔所欣慕,天台冠坤灵。
兴公妙摹写,粲若披图经。
自怜婴世网,仰愧鸿冥冥。
夙契谅非浅,半生吏金庭。
成此一段奇,得按东吴刑。
又分临海竹,想像山围屏。
稍稍向铃阁,行行叩禅扃。
一丘与一壑,所见皆所聆。
石梁卧剑戟,布水驱雷霆。
五百大开士,神光秘林坰。
于我定不薄,是事初无形。
寒岩二隐者,在眼谁能青。
庶几闾丘守,胸次明渭泾。
向来石涧耳,斗讼终朝听。
净洗尘俗状,数上参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