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年前已作遂不重说倡言别赋二题足成十老.老僧》
《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年前已作遂不重说倡言别赋二题足成十老.老僧》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半间古屋冷飕飕,死尽同参偶独留。

昔已寻师远行脚,今惟见佛小低头。

旧绫无用聊收取,破衲难缝且著休。

年少还知贫道不,曾同王谢二公游。

(0)
翻译
半间古老的房屋阴冷清寂,只剩下我一个僧人孤独留存。
过去曾远行寻师,如今只能见到佛像低垂着头。
旧的丝绸不再使用,姑且收起来;破烂的僧袍无法修补,就暂时穿吧。
年轻时就知道贫寒是我常态,曾与王谢两家贵公子一同游历。
注释
古屋:古老的房屋。
冷飕飕:阴冷清寂。
死尽:全部去世。
同参:一同修行的僧侣。
偶独留:仅剩一人。
昔已:过去已经。
寻师:寻找老师。
远行脚:长途跋涉。
小低头:佛像低垂。
旧绫:旧的丝绸。
聊收取:姑且收起。
破衲:破烂的僧袍。
著休:暂时穿用。
年少:年轻时。
贫道:我这个贫穷的僧人。
王谢二公:王谢两家的贵族子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半间古屋冷飕飔",设定了一个寒冷、荒凉的环境,也反映出老僧的孤独与清贫。"死尽同参偶独留"则表明在自然界中,即便是树木,也难逃命运,只有偶尔几棵存活下来,与老僧共度时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系。

"昔已寻师远行脚,今惟见佛小低头",诗人通过对比昔日奔波求道的热忱与现今面对佛像轻微点头的动作,表达了对于信仰的深刻反思和内心的平静。老僧年岁已高,对于世俗的追求已经淡然,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却更加专注。

"旧绫无用聊收取,破衲难缝且著休",这两句诗描写了老僧日常生活中的简朴与自足。即便是破损的衣物,也被珍惜起来,反映出老僧对待生命和物品的态度——既不浪费也不强求。

最后两句"年少还知贫道不,曾同王谢二公游"则透露出诗人青年时期对于贫穷生活的理解,以及曾经与世俗名流王、谢二公交往的情形。这些回忆让老僧在晚年有着更深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老僧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红尘、宁静致远的生命状态,以及对于信仰与精神追求的执着。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谭贺州勉赋水仙花四绝·其四

玉女琼姬暂谪居,水中无可与为徒。

莲花固与六郎似,贞女终轻贱丈夫。

(0)

闻蝉五绝句奉呈诸幕友·其五

语那似默得便宜,蝉谩三叹复五噫。

养气何妨为孟子,知音不必要钟期。

(0)

逆旅主人家园木犀始开谨辍两握副以二绝句驰上富阳陈大夫·其一

一段月中秋气清,沦枝浃叶况精英。

学人鼻观饱参罢,七窍通融四体轻。

(0)

陈伯纪列岫·其一

一塔数椽崖半腰,工夫草草意翛翛。

青山虽老犹儿态,邂逅吾人喜饮醪。

(0)

初至天台

畴昔所欣慕,天台冠坤灵。

兴公妙摹写,粲若披图经。

自怜婴世网,仰愧鸿冥冥。

夙契谅非浅,半生吏金庭。

成此一段奇,得按东吴刑。

又分临海竹,想像山围屏。

稍稍向铃阁,行行叩禅扃。

一丘与一壑,所见皆所聆。

石梁卧剑戟,布水驱雷霆。

五百大开士,神光秘林坰。

于我定不薄,是事初无形。

寒岩二隐者,在眼谁能青。

庶几闾丘守,胸次明渭泾。

向来石涧耳,斗讼终朝听。

净洗尘俗状,数上参云亭。

(0)

企疏堂

芗林未置身,泛宅先入手。

二疏归来时,能似今日否。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刘清之 冯桂芬 唐文治 佛图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