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取名郎入宪台,此时方急济时才。
圣聪应已虚心待,奸党宁无侧目猜。
白笔岂知权可畏,皂囊还请上亲开。
伫闻谠论能医国,飞报频随驿骑来。
诏取名郎入宪台,此时方急济时才。
圣聪应已虚心待,奸党宁无侧目猜。
白笔岂知权可畏,皂囊还请上亲开。
伫闻谠论能医国,飞报频随驿骑来。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友人叔康能够参与国家政事的期待和支持。其中,“诏取名郎入宪台”表明叔康因受到朝廷诏令而进入中央官署,显示出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时方急济时才”则强调了当前社会需要像叔康这样的人才来挽救时局。
“圣聪应已虚心待”一句,表达了君主已经开放胸怀,愿意倾听忠言直谏,而“奸党宁无侧目猜”则是对叔康能够识别和排除朝中奸佞的小人之心的肯定。
接下来的“白笔岂知权可畏,皂囊还请上亲开”两句,通过对比洁净的白笔(象征公正)与带有污点的黑囊(暗指不公),表达了希望君主能够亲自审理,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无私。
最后,“伫闻谠论能医国”和“飞报频随驿骑来”两句,通过形容叔康的议论如良药一般能够治愈国家之病,以及频繁的捷报传递着他的政绩,显示了对叔康才能的高度评价以及期待其政策能够迅速见效。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个人的才华和政治理想,也反映出了宋代士大夫对于政治改革的迫切心情和他们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
峰回路转车初换。迎人冷香先散。
十里溪塍,万株琼玉,尽许乘间游晏。行吟伫念。
疑邓尉繁英,称来山县。
一白迷漫,海浮香雪去尘远。寻幽腰脚尚健。
奈咏花才拙,大不如愿。
且让江城,谱成新引,吹入鹤楼仙馆。归途趁晚。
倘劫漏乡园,明年重见。老态虽增。想花曾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