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烟明明,山下泉曲曲。
书声出疏林,枫叶半茅屋。
檐敖曝绵枲,园疃纵鸡畜。
寄言避世人,如此亦可足。
山中烟明明,山下泉曲曲。
书声出疏林,枫叶半茅屋。
檐敖曝绵枲,园疃纵鸡畜。
寄言避世人,如此亦可足。
这首元代诗人刘诜的《山家》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生活图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自然风光与农人生活的和谐共存。
首句“山中烟明明”,以“烟”字开篇,既指山间缭绕的雾气,也暗含了炊烟袅袅的生活气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温馨的氛围。接着“山下泉曲曲”,通过“泉”的流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泉水潺潺的声音,感受到山间的生机与活力。
“书声出疏林”,在一片稀疏的树林中传来读书之声,既表现了山居人家的文化追求,也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而“枫叶半茅屋”一句,则以红枫点缀茅屋,色彩对比鲜明,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也暗示了季节更迭,岁月静好。
接下来,“檐敖曝绵枲,园疃纵鸡畜”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农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晾晒棉线的场景,既体现了劳动的辛劳,也预示着丰收的希望;放养鸡群的自由自在,又象征着生活的闲适与满足。这些细节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丰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最后,“寄言避世人,如此亦可足”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而自足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他鼓励那些寻求避世之人的思考:在这样的山家中,平凡而充实的生活同样可以令人满足,不必追求繁华与喧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与农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画卷,也是对心灵深处宁静与和谐的追求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