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匠用材为塔了,神光寺更得高名。
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
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
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
良匠用材为塔了,神光寺更得高名。
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
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
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
这首诗描绘了福州神光寺塔的壮丽景象,通过对塔的高度、光辉和所处位置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这座佛教建筑的赞美之情。开篇“良匠用材为塔了”一句,直接点明了塔的建造者是巧夺天工的匠人,用上乘的材料完成了这座宏伟的建筑。
“神光寺更得高名”表达了诗人对神光寺此举的肯定和期待,其声势将会更加响亮。紧接着,“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两句,则从自然景观切入,从宏伟的高度来描绘塔的雄伟,仿佛能触及天空中的云层,每当日月当空之际,塔身四面都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两句,又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描绘,塔与周遭环境的和谐共存。海水在远处翻腾,仿佛是将这座塔与远方的倭国(可能指海外或边疆地区)相连,而“天文方戴福州城”则强调了塔在福州城市中的地标性,如同一件璀璨宝饰。
最后,“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两句,则转向内省和哲理,诗人站在塔的顶端,俯瞰着红尘俗世,表达了一种超脱凡尘、心灵宁静的境界。这里的“相轮”指的是塔尖或塔身上的装饰,“望浮世”则是从高处观察世间变化,而“尘里人心应总平”则是在这种观照中,提倡人们的心态应当保持平和不乱。
整首诗通过对神光寺塔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建筑之美,也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宁静的意境。
古道嗟谁振,清风叹久沦。
屡闻怀壁罪,几见却金人。
课典推廉洁,君操迈等伦。
酌泉宁自滓,载石不羞贫。
累月食无肉,经年衣结鹑。
犊留风愧墨,雉狎俗知淳。
潘令文章重,冯君德化钧。
仁深爱遗树,宦拙积前薪。
骏誉今称著,高才岂遽湮。
乍移司马署,遂接珥貂臣。
侍从炉香近,联班扆座亲。
函开窥宝篆,佩委拂文茵。
祖帐犹残臈,王程及上春。
梅花飞驿路,柳色转江津。
惜别酒频劝,相期语各真。
临岐重惆怅,含意未能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