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壁思少徐,孤亭恰逄此。
骋望无端倪,栖神冥议拟。
春从何方来,踪迹无可指。
忽见桃始华,辄以名亭子。
抟壁思少徐,孤亭恰逄此。
骋望无端倪,栖神冥议拟。
春从何方来,踪迹无可指。
忽见桃始华,辄以名亭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云居寺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首句“抟壁思少徐,孤亭恰逄此”,开篇便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诗人仿佛在攀登高耸的山壁,思绪渐渐变得悠长,最终与一座孤独的亭子相遇。这里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上的相遇,更暗示了心灵上的共鸣与契合。
接着,“骋望无端倪,栖神冥议拟”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精神层面的探索。诗人展开广阔的视野,试图捕捉那些难以言喻的景象,同时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深邃的思考之中。这里的“无端倪”和“冥议拟”分别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对内心深处问题的深刻反思。
“春从何方来,踪迹无可指”则将视角转向季节的变化,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哲理的问题:春天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踪迹又在哪里?这个问题既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追问,也是对生命起源和时间流转的哲学思考。
最后,“忽见桃始华,辄以名亭子”以桃花盛开的景象作为回应,巧妙地解答了前文提出的问题。桃花的绽放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也成为了命名亭子的理由。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还寓意着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探索。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读者一同领略自然之美,思考生命之谜。
辟暑何所适,南亭俯中渚。
鸥鹭了不惊,况复凉入髓。
水华露未晞,香气纷旖旎。
美人美无度,婵娟照江水。■■玉雪姿,何能畏袢暑。
南风从天来,入我怀袖里。
高气行青云,且置吾白羽。
迩来不饮酒,煮药咽香蕊。
群贤政自佳,有作动盈纸。
但恐清兴阑,遭此催诗雨。
大元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
义似汉皇封齿日,忠于蜀将斫颜时。
乾坤日月华夷见,海岭风霜草木知。
只恐史官编不尽,老夫和泪写新诗。
寿春殿,延喜楼,梁王欲归天子留。
楼前百戏排倡优,百官陪宴酬未休。
梁王上马楼上头,梁王东归天子愁。
天子愁,梁王喜。
鸱枭暗移传国玺,砀山王气珑瑽起。
皇后捧金卮,天子歌《柳枝》,家亡国破无多时。
河东鸦儿独眼窥,纥干冻雀死不飞,灞桥送客那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