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蒙庄第二篇,知通适得固精义。
其不达者劳神明,因取狙公以为譬。
此语其然岂其然,吾谓漆园未深思。
格物可以验诸人,固有同归而一致。
常平创之耿寿昌,出陈易新永不匮。
秋借春偿即朝三,春借秋偿即朝四。
众狙喜怒谓为愚,何不人情一揣试。
偶读蒙庄第二篇,知通适得固精义。
其不达者劳神明,因取狙公以为譬。
此语其然岂其然,吾谓漆园未深思。
格物可以验诸人,固有同归而一致。
常平创之耿寿昌,出陈易新永不匮。
秋借春偿即朝三,春借秋偿即朝四。
众狙喜怒谓为愚,何不人情一揣试。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偶读》。诗中以《庄子·外篇·逍遥游》中的故事为引,探讨了“知通适得”的精义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诗人首先提到偶然阅读《庄子》第二篇,领悟到“知通适得”这一道理的深刻意义。接着,通过引用《庄子》中狙公分食的故事,提出疑问:那些未能理解道理的人是否真的在劳神费力?诗人进而认为,《庄子》的作者庄周可能并未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诗人进一步阐述,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格物),可以验证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他以常平仓制度为例,指出由耿寿昌创立的常平仓,通过在不同季节之间调节粮食供应,既满足了需求,又避免了浪费。这与《庄子》中关于猴子分食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诗人提出疑问:那些猴子因为不能理解人类的智慧而感到困惑,为何不尝试将人类的行为逻辑应用到猴子群体中,看看是否能带来更好的结果。这里,诗人巧妙地将人类社会的管理智慧与动物行为进行了类比,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与智慧的普遍适用性。
整首诗以庄子哲学为起点,结合历史典故和现实问题,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智慧以及人类社会管理之道的深刻思考。
钟阜东南寻道林,蔚然深秀松森森。
溪光山色宛其识,钟声幡影空人心。
八功德水清且泚,梵天震旦何彼此。
更闻左侧琵琶街,鼓掌响应弹丝起。
非神奇亦非邪淫,世尊早明示其旨。
乾闼鼓琴山河大,地作琴声迦叶作舞,亦复如是而已矣。
所遇名泉必试品,扬子第一故藉甚。
庐山瀑帘虽未悉,以此知彼岂虚审。
玉泉伊逊真巨擘,难为伯仲均天禀。
标名趵突泽皇都,涧瀍利永阜丰廪。
塞蒐此地每经过,可无表德垂终稔。
是时秋烟正霁川,鴐鹅翔集鱼鲔淰。
毡庐绠汲煮行铛,清赏作歌乃自朕。
蟹鱼懒举火候常,肘腋慢道风生凛。
八功德水宛在盂,浮玉涌金尽敛衽。
讵惟摛藻供浇书,一时万幕资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