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家本避长城戍,孙子相仍住桃坞。
虽云秦暴赋可逃,后乃开通晋南渡。
当时未有神仙传,创自渊明诗五言。
祇今图画遍四海,楼台树木空苍然。
玄都亦说桃千树,梦得飘零因怨句。
未应只属羽人家,亦有因兹悟初祖。
我州那得桃花台,台下清溪转石哀。
仙耶释耶不可见,每一过之空系缆。
携家本避长城戍,孙子相仍住桃坞。
虽云秦暴赋可逃,后乃开通晋南渡。
当时未有神仙传,创自渊明诗五言。
祇今图画遍四海,楼台树木空苍然。
玄都亦说桃千树,梦得飘零因怨句。
未应只属羽人家,亦有因兹悟初祖。
我州那得桃花台,台下清溪转石哀。
仙耶释耶不可见,每一过之空系缆。
这首宋诗《泊舟桃花台入妙香院》是赵蕃所作,描绘了诗人携家避难至桃坞的经历,以及对桃花台及其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写出了诗人逃离战乱的背景,随后提到桃坞的居住,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桃花的象征意义。诗人提及晋代南渡,暗示历史的流转,同时指出陶渊明的五言诗开创了桃花主题的文学传统。
诗中提到玄都观中的桃树,以及刘禹锡因诗句引发的漂泊感,表明桃花不仅与道教相关,也与文人的情感世界相连。诗人感叹桃花台现今虽画图遍四海,但楼台树木已空寂无华,流露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落寞之情。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家乡没有桃花台,而台下的清溪流水声令人哀伤,表达了对仙佛踪迹的探寻和对超脱的向往。每次经过此地,他都会系缆停留,似乎在寻找某种精神寄托。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融合了历史、自然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丰富的意蕴。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富,谁知公子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