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宜月不教晴,人倚危楼意未平。
任是他时圆更好,争如今夜略分明。
中秋宜月不教晴,人倚危楼意未平。
任是他时圆更好,争如今夜略分明。
这首诗《中秋不见月》由宋代诗人韩琦所作,以中秋佳节无月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当下情境的珍惜。
首句“中秋宜月不教晴”,点明了中秋之夜本应是皓月当空的美好时节,却偏偏没有月亮,暗示了一种遗憾与期待。次句“人倚危楼意未平”,描绘了人们在高楼之上,尽管心情并未平静,但依然执着地等待着那轮明月的出现,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后两句“任是他时圆更好,争如今夜略分明”,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认为,虽然未来的某个时刻月亮可能会更加圆满,但此时此刻的些许明亮也足以让人感到满足和珍惜。这种对当下瞬间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洞察——在面对不如意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中秋无月这一特定情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