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叶跳珠雨。里湖通、十里红香,画桡齐举。
昨梦天风高黄鹄,下俯人间何许。
但动地、潮声如鼓。
竹阁楼台青青草,问木棉、羁客魂归否。
盘泣露,寺钟语。梦回酷似灵均苦。
叹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
满眼离骚无人赋,忘却君愁吊古。
任醉里、乌乌缕缕。
渺渺茂陵安期叟,共鄗池、夜别还于楚。
采涧绿,久延伫。
叶叶跳珠雨。里湖通、十里红香,画桡齐举。
昨梦天风高黄鹄,下俯人间何许。
但动地、潮声如鼓。
竹阁楼台青青草,问木棉、羁客魂归否。
盘泣露,寺钟语。梦回酷似灵均苦。
叹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
满眼离骚无人赋,忘却君愁吊古。
任醉里、乌乌缕缕。
渺渺茂陵安期叟,共鄗池、夜别还于楚。
采涧绿,久延伫。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刘辰翁所作,名为《金缕曲》其十三。壬午五日为写作此诗的具体时间,但不影响鉴赏。
诗的开篇“叶叶跳珠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图景,细小如珠的雨滴在叶上跳跃,营造出一种细腻而生机的氛围。紧接着,“里湖通、十里红香,画桡齐举”则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湖光山色之境:湖水与外界相通,十里长的花香弥漫,每个划桨都像是画家在进行绘制。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于这片风景的赞美之情。
“昨梦天风高黄鹄”一句,则是一个转折点。梦中出现了高飞的黄鹄(一种鹤类鸟),给人以超脱尘世、遨游天际之感。但紧接着,“下俯人间何许”则将读者带回现实,作者在探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意义。
“但动地、潮声如鼓。竹阁楼台青青草,问木棉、羁客魂归否”这两句中,“潮声如鼓”的比喻强烈而富有节奏感,将自然界的声音与战争中的战鼓相提并论,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竹阁楼台的青草则是静谧而安宁的象征,而“问木棉、羁客魂归否”则透露出作者对于游子或流亡者内心世界的关切,他们是否已经魂归故土。
“盘泣露,寺钟语。梦回酷似灵均苦”这两句诗中,“盘泣露”形象模糊,可能指的是夜晚露水滴落的声音,而“寺钟语”则是宗教氛围的体现。作者通过对比,将自己的梦境与历史上的悲剧相比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悲哀和无奈。
“叹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这句诗中,“叹神游”可能指的是感慨往昔或是对某种精神寄托的追忆。前度即过去,现在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而明日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满眼离骚无人赋,忘却君愁吊古。”这两句中,“满眼离骚”形容的是诗人心中的离别之苦,无人能够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吊古,即回忆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来忘却自己的忧愁。
“任醉里、乌乌缕缕。”这句诗中,“任醉”可能是指心中的烦恼已经如同沉醉一般难以自拔,而“乌乌缕缕”则形容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或事物。
“渺渺茂陵安期叟,共鄗池、夜别还于楚。”这两句诗中,“渺渺茂陵”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地点,而“安期叟”则是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作者似乎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对历史的眷恋和追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归乡之情。
“采涧绿,久延伫。”这两句诗中,“采涧绿”形容的是溪流边的青翠景色,而“久延伫”则是一个动词短语,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美好场景的长时间停留和观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既有美好期待又带有深沉忧愁的心境。诗中多处使用了隐喻和象征,使得语言更加丰富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