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它踏浪花。
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夜来春涨吞沙觜,急遣儿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银山堆里正浮家。
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它踏浪花。
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夜来春涨吞沙觜,急遣儿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银山堆里正浮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生活的意境。开篇“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它踏浪花”两句,设定了一个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场景,水生生物自有其生长规律,不需外力干预,只是顺应自然的节奏成长。
接下来的“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则展现了诗人对原始生活的一种向往。蟹即蟹肉,可以直接食用,不需要像稻米那样精细加工;而蕉叶可以织成布,无需繁复的纺织过程。这两句通过强调生命的简单和自然,表达了一种对于现代文明过度复杂化的反思。
“夜来春涨吞沙觜,急遣儿童斸荻芽”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水涨,带来了生命力,连沙地都被滋润,孩子们也被派去割除水中的芽苗。这既是对自然生长力的赞美,也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态。
最后,“自笑平生老行路,银山堆里正浮家”则表达了诗人个人对于生命态度的反思。诗人自嘲一生走过的路,到老来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银山堆里”,即在自然中建立了自己的家,这里的“银山”可能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美好想象,也可能隐喻着诗人的精神世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以及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