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
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
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名为《咏云》。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和丰富联想,同时也融入了对古典文化的精妙借鉴。
"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
这两句描绘出夜晚的云彩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有时候遮掩着明亮的月光,只留下几颗星辰在特定的时刻(即农历节气中的“七夕”)才显露出它们的光芒。这里展现了诗人对夜晚天空变化的细腻观察和深邃想象。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
这两句则描绘出云彩如同飘渺的道路,有时候它们就像是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而有时却又变成高不可攀的城墙。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界中云雾变化无常的赞美。
"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这里的“潭暮”指的是傍晚时分水流湍急的声音,“随龙起”则是形容云彩如同腾飞的龙般升腾;而“河秋压雁声”则是描绘出秋天河岸边,云层低垂,似乎压抑了远处大雁的鸣叫。诗人通过这两句,再次展现了他对自然界声音和形态变幻的深刻感受。
"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最后两句直接点出了“云”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提到“宋玉”,即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他曾写过《登谒岘山》等咏叹自然之作。诗人通过这一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同时也显示出他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整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李商隐特有的抒情风格,以及他对于自然界无限遐想的才华。
护仓粮,高筑墙,兵马急趋潞水傍。
东南刍粟积如山,百万军储指顾间。
庙堂胜算在兵食,一夕通州几报还。
忽忆先朝于尚书,计焚积聚将何如。
不见汉家飞挽速,宁如西据敖仓粟。
粮饷足,社稷福,万年周历今可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