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句竟成閒,片言如泰山。
欲知语与默,意在合离间。
千句竟成閒,片言如泰山。
欲知语与默,意在合离间。
此诗《漫吟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邹元标所作,通过对比“千句”与“片言”的不同重量,探讨了语言与沉默之间的深意。
首句“千句竟成閒”,以夸张的手法指出千言万语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显得多余或无意义,如同闲散之物,暗示了语言的局限性。接着,“片言如泰山”则是一个强烈的转折,强调了简短的话语却能像巍峨的泰山一样,承载着深远的意义和力量。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语言的精炼之美,也隐含了言辞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价值。
后两句“欲知语与默,意在合离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语”与“默”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与转换。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存在于言辞与沉默之间的平衡之中,即“合离间”。这里的“合”指的是恰当的表达和沟通,“离”则可能是指适当的沉默或留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交流的完整性和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语言与沉默的辩证思考,表达了对言辞艺术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有效沟通中“言”与“不言”之间微妙关系的体悟。它提醒读者,在表达时应注重内容的质量而非数量,同时认识到适时的沉默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记语简以遒,饶舌泄幽秘。
洗尽阛阓腥,阐此林壑气。
曰予炯灵台,颇已窥彷佛。
声利汹金鼓,耳目易烽燧。
未用死灰渠,我道故自异。
耿耿终莫易,当如浊时水。
浊匪却而澄,浊自靡所寄。
子本不避俗,而俗若子避。
共袖剥啄手,为子成僻邃。
任物解外梏,冥心蕴真诣。
亦不谢尘嚣,亦不胶吾意。
岂但静所守,经世可如是。
微茫云两角,屈曲路一线。
未容快先睹,已叹行百转。
流溪何从来,神物昔尝玩。
舆梁俨坚牢,亭宇复明绚。
岂惟济病涉,更可供息宴。
信哉善知识,作此巧方便。
茂樾两交盖,清风四挥扇。
祇恐境中人,却有桑下恋。
台山不须问,此去直如箭。
何妨酌灵水,一洗眼花眩。
举头未及眸,已知梵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