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平轩王府判·其一》
《挽平轩王府判·其一》全文
宋 / 王义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儿女来前痛别离,遗言埋骨用深衣。

当家曾把僧衣葬,谁识平生此意微。

(0)
注释
儿女:子女。
痛别离:悲伤地分离。
遗言:临终前的嘱咐。
埋骨:安葬尸体。
深衣:僧侣穿的长袍,这里指代棺材。
当家:家庭的主要负责人。
僧衣葬:以僧衣作为葬具。
识:理解。
平生:一生。
此意微:这份深情厚意不为人知。
翻译
儿女们在前来之前痛心地告别,留下遗言希望将尸骨深埋在僧衣中。
当初家中的人曾将僧衣当作棺木安葬,又有谁能理解他一生的深沉心意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挽平轩王府判(其一)》。从这短暂的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对逝去岁月的无尽追怀。

“儿女来前痛别离”,开篇即展现了家人聚集而又不得不告别的凄凉情景。这里,"痛别离"三个字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对亲人的深切留恋与难以割舍的心境。

“遗言埋骨用深衣”,诗人通过这句表明了逝者生前的愿望——即使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也希望能够得到妥善的安葬,以此来象征对生命和死后的尊重。"遗言"体现了逝者的意志,而"埋骨用深衣"则是对逝者最后尊荣的保证。

“当家曾把僧衣葬”,这里诗人回忆起家族中有人选择以僧人的袈裟来安葬逝者,体现了家庭成员对于逝者的哀思和宗教信仰。"僧衣"作为一种特殊的葬礼用物,显示出对逝者生前信仰的尊重。

“谁识平生此意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平日里难以被他人理解的心思和愿望的感慨。"意微"意味着这种心思是微妙且不易为外人所理解,显示出一种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哀思、家族葬礼习俗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思考的场景。王义山以此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以及面对死亡时人们对于尊严与安宁的渴望。

作者介绍

王义山
朝代:宋   字:元高   号:稼村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生辰:1214——1287

王义山(1214——1287),字元高,号稼村,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富州(今江西丰城)人。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猜你喜欢

淮安道中

声钟起前林,悠悠向南客。

天垂大野高,月澹行路白。

鸡犬淮上村,云霞海边色。

旧时塞垣地,来往人驰驿。

(0)

一径苍苔深,梅龙著花早。

初回天际春,更觉江南好。

月色冰霜寒,角声天地老。

寄语宋广平,时无苏味道。

(0)

游芙蓉山八首·其一

十里五里石,一步一长嗟。

行行山转高,悠悠日将斜。

萦折抵深谷,直下十数家。

来往自成村,桃柳映桑麻。

崖杉老绛叶,石棕垂枯花。

阴凝四时雪,阳燄一川霞。

谁令余到此,幽意浩无涯。

行将办畚锸,来此耕山畬。

(0)

读晋史九首·其一

林疏暑风剧,窗户殊未凉。

悠然倦不力,吾我已俱忘。

眼醒见周秦,眼醉游轩黄。

日月山外过,兴废枕中藏。

振衣起长啸,六合何轩昂。

斯人纵高视,旁皇复旁皇。

于焉读晋史,感激系中肠。

言言不能已,自笑已如狂。

(0)

题雷雨护婴图

轰雷欲破山,急雨撼坤轴。

母兮抱儿归,掩耳趋茅屋。

画师巧为此,村景了在目。

一时似可惊,四郊想沾足。

明朝雨霁还复来,平畴却看秧针绿。

(0)

送王廷用

满城风雨怕催租,赖有诸贤素望孚。

农色载颁新号令,毗陵犹颂旧规模。

江山入眼马蹄疾,南北关情雁影孤。

客里不堪斟别酒,梦随流水到西湖。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钱俊瑞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陈封怀 杜濬 毕构 班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