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来前痛别离,遗言埋骨用深衣。
当家曾把僧衣葬,谁识平生此意微。
儿女来前痛别离,遗言埋骨用深衣。
当家曾把僧衣葬,谁识平生此意微。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挽平轩王府判(其一)》。从这短暂的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对逝去岁月的无尽追怀。
“儿女来前痛别离”,开篇即展现了家人聚集而又不得不告别的凄凉情景。这里,"痛别离"三个字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对亲人的深切留恋与难以割舍的心境。
“遗言埋骨用深衣”,诗人通过这句表明了逝者生前的愿望——即使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也希望能够得到妥善的安葬,以此来象征对生命和死后的尊重。"遗言"体现了逝者的意志,而"埋骨用深衣"则是对逝者最后尊荣的保证。
“当家曾把僧衣葬”,这里诗人回忆起家族中有人选择以僧人的袈裟来安葬逝者,体现了家庭成员对于逝者的哀思和宗教信仰。"僧衣"作为一种特殊的葬礼用物,显示出对逝者生前信仰的尊重。
“谁识平生此意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平日里难以被他人理解的心思和愿望的感慨。"意微"意味着这种心思是微妙且不易为外人所理解,显示出一种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哀思、家族葬礼习俗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思考的场景。王义山以此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以及面对死亡时人们对于尊严与安宁的渴望。
十里五里石,一步一长嗟。
行行山转高,悠悠日将斜。
萦折抵深谷,直下十数家。
来往自成村,桃柳映桑麻。
崖杉老绛叶,石棕垂枯花。
阴凝四时雪,阳燄一川霞。
谁令余到此,幽意浩无涯。
行将办畚锸,来此耕山畬。
林疏暑风剧,窗户殊未凉。
悠然倦不力,吾我已俱忘。
眼醒见周秦,眼醉游轩黄。
日月山外过,兴废枕中藏。
振衣起长啸,六合何轩昂。
斯人纵高视,旁皇复旁皇。
于焉读晋史,感激系中肠。
言言不能已,自笑已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