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海水,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徐市求仙径去。
顿化作、弥天蜃雨。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
几度。潮声听取。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谁作中流砥柱。
任一碧、惊涛飞舞。至今指点犹疑,烟岛夕阳无数。
茫茫海水,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徐市求仙径去。
顿化作、弥天蜃雨。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
几度。潮声听取。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谁作中流砥柱。
任一碧、惊涛飞舞。至今指点犹疑,烟岛夕阳无数。
这首《双双燕·望海》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人陈训正所作,以大海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开篇“茫茫海水”,描绘出海面的广阔无垠,引出对往昔的追忆。“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一句,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追寻与疑惑,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运用典故,借“扶桑”象征东方日出之地,表达了一种对理想或目标的追求,但又因“无据”而显得虚幻不实。接着“徐市求仙径去。顿化作、弥天蜃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徐市求仙”的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的向往,但最终却化为了海市蜃楼般的幻象。
“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一句,表达了对某种理想状态的渴望,希望借助风力传达信息至仙境蓬莱,找回失去的三千男女,暗含着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寻。
接下来,“几度。潮声听取。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几句,通过潮水的声音,联想到历史的变迁与尘世的沧桑,将自然现象与人类历史相联系,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流转。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则以越王台的破败与仅存的渔户,象征着英雄时代的消逝与平凡生活的延续,对比鲜明,蕴含深意。
最后,“谁作中流砥柱。任一碧、惊涛飞舞”一句,借“中流砥柱”这一比喻,赞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正义、勇担责任的人,他们如同屹立于波涛中的砥柱,稳定而坚定。
“至今指点犹疑,烟岛夕阳无数”则以烟岛夕阳为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迷茫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大海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理想、现实、个人命运等多重主题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